【明報專訊】不少在過去半個世紀出生的港人,對日軍侵襲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歲月感到陌生。位於赤柱的名校聖士提反書院,當年被日軍佔據變成拘留營,囚禁逾2700名港人和居港英美人士。明年是香港淪陷70周年,書院覓得一名被囚者的日記和一件由麻米袋製成的斗篷,將文物「帶回家」作首次公開展出,代替主人重返舊地,向下一代說出歷史。
1941年12月,只有14歲的溫蒂•羅西斯(Wendy Rossini)與母親在澳洲居住,父親則駐守香港當海軍。母親不幸驗出患癌,只剩3個月壽命,溫蒂便隨母親來港與爸爸會合,碰上日軍襲港,被迫滯留,更被鎖進赤柱拘留營,度過長達3年的拘留生涯。
被囚英婦米袋製披肩
溫蒂在戰後已回鄉,但這一段原已被遺忘的香港二戰歷史,隨她近年離世後再次曝光。她的女兒在收拾母親遺物時,發現一件以裝載麵粉的粗布袋拼湊製成的「披肩」,及一些母親在拘留營時被拍下的照片,令赤柱拘留營的歷史重現人間。她後來將母親的文物送給聖士提反書院,讓「文物」回家。
聖士提反書院校長羅懿舒表示,對於能獲得珍貴的歷史文物感到慶幸,亦希望將歷史活化,再呈現於港人眼前。校董會主席錢果豐昨亦首次參觀文物,笑言自己曾經營麵粉生意,但大部分麵粉倉戰後才成立,認為披肩別具價值。
另外,校方亦獲得一本記錄戰時生活的珍貴日記。當年在赤柱監獄工作的獄吏瓊斯,在香港淪陷期間被日軍拘禁,他於1942至1945年間,用一本小書簿,以細密的文字記下拘留營的生活。瓊斯在戰後將日記轉送給朋友,近年輾轉借予校方展出和研究。赤柱監獄現時仍保存昔日囚禁瓊斯的房間。
聖士提反書院設文物館
聖士提反書院校舍已80年歷史,校園佔地逾1.5公頃,校內有13幢由1920至30年代建成的平房、學生宿舍和舊實驗室等,已被列為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在二戰期間,多座舊建築被日軍佔領,校舍和毗鄰的赤柱監獄淪為拘留營。
明年是香港淪陷70周年,學校會將校舍3號平房翻新成文物館,配合校內文物徑,以紀念保衛香港殉難者。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