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記得上周在札記中提到,上海一些媒體指出,菜場經營私人化是菜價上漲過多、過快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這個問題,市政府決定在長寧區啟動菜場回購,即由政府財政撥款,將此前出售給私人的菜場經營權買回來,把菜場重歸國家名下。
表面上看,這個政策的確值得稱讚。因為菜場國有化後,可以控制攤位租金漲價,降低菜販的成本,有助於緩解菜價過快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還菜場以公益性的本來面目。
一旦菜價降下來,官方的英明決策將得到交口稱讚,而這些私人菜場經營者則將背負推高菜價的罵名。但是,實際情况真的是這樣麼﹖
政府回購菜場 打擊投資信心
與所謂的私人經營的大型標準化菜場相比,這兩年上海街頭多了不少私人開設的小型菜店。雖然所售品種相對較少,每個品種的供應量也不大,但價格較周邊的標準化菜場明顯便宜。
都是私人菜場,為什麼小菜店的價格比大菜場便宜呢﹖
有菜場經營者道出緣由:他們在獲得菜場經營權的時候,按照政府規定,對菜場進行標準化改造。言下之意,抬高攤位費主要是為了攤銷這不菲的改造成本。相比之下,小菜店的壓力自然小很多。
但值得玩味的是,這部分成本是官方硬生生加諸在菜場經營者頭上的,而非純粹的市場行為。也就是說,私營的標準化菜場攤位費高,不能完全歸咎於經營者想追求利潤,政府最少要擔負一部分的責任。
難入實體經濟 加劇熱錢流竄
更讓人擔憂的是,政府回購的意圖雖好,但若大範圍推廣,則可能造成更為不利的局面。政策變動風險會讓資金失去投資實業的信心,隨後變身熱錢,加劇流動性氾濫的狀况,進而加大通脹調控的難度。
要知道,資金過於充裕是通脹的根本原因;若再拒絕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恐怕滯脹離我們也不遠了。
高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