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1年的貨幣政策日益顯現出左右為難的特點。一方面,如果繼續維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那麼當前已經嚴重的通貨膨脹有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中國將面對通脹失控的宏觀經濟風險。另一方面,如果轉而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脹,那麼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經濟增長速度會比通脹回落得更早更快。在這兩個高風險的選擇的夾縫中間,沒有給「穩健的」貨幣政策留下多大選擇空間。
就在10月份超出預期的通脹資料公布之前,不斷有經濟學家建議: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放寬對通脹的容忍度。有學者建議將當前執行的3%年度通脹控制目標放寬到4.5%或者5%。4.5%或者5%恰好是出現在最近兩個月的通脹率峰值。這個建議似乎暗示:通脹走到多高,政策對通脹的容忍度就提高到多少。如果這一建議被採納,通脹預期一定會更上一個台階。
履行通脹目標 關乎人行公信力
控制通脹和控制通脹預期都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控制通脹主要靠央行的行動,而控制通脹預期主要靠央行的可信度(credibility)。履行了27年中央銀行職責的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努力、但是尚未樹立起「人民幣幣值保護者」的良好聲譽,因而對通脹預期缺乏控制力。在當前通脹上升、年度通脹目標無法實現的時候,如果宏觀經濟政策對通脹做出妥協,那麼央行本來就不高的可信度會降得更低,前期的努力也會付之東流。
通脹侵蝕貨幣的價值,讓貨幣不再是良好的價值儲藏工具,讓人們不再願意持有貨幣;通脹讓貨幣成為不斷縮短的「尺子」,不再是良好的計價工具,人們可能不願意接受貨幣。市場如果失去了幣值穩定的貨幣,有可能回到物物交換。因此,利用通脹促進增長的政策就像是玩火。通脹率較低的時候,政府也許能控制住局面。但是,一旦通脹率超過某個事先並不知道的臨界點,可能就會失控。這個臨界點恐怕低於兩位數。
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裏獲得的歷史經驗表明:針對通脹而採取的緊縮措施,無一例外地率先打擊經濟增長率,然後才降低通脹率。緊縮的貨幣政策從先傳遞到貨幣供應增速減慢,再傳遞到價格指數下降,在中國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因此,央行如果看到通脹再加息,已經錯過了控制通脹的最佳時機。現在努力緊縮貨幣供應,與其說是當期的抑制通脹,不如說是打擊當期的經濟增長,同時製造未來的通縮。這樣的貨幣政策是順周期操作,增大經濟波動。
貨幣政策不能傷害增長
如果要繼續維持較高的短期經濟增長率,決策者有可能不願意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在當前的經濟體制內,各級政府都有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性。人民銀行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貨幣政策也必須以維護經濟增長為目標。這樣,決策者也許並非故意製造通脹,只是因為不情願以降低經濟增長率為代價來控制通脹,從而事實上縱容了通脹。
貨幣政策的每一次調整都有三種選擇:寬鬆、緊縮、和維持不變。「穩健」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模糊辭彙,可以用來指代上述三種選擇當中的任何一種。因此,央行說「穩健」,等於什麼也沒說。要知道當前貨幣政策的取向,只能觀察央行的行動。
「穩健」意味着不是緊縮
最新數據顯示內地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增速不減。人民銀行上周五公布的金融資料顯示:11月份本外幣貸款增加6142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5640億元。金融機構今年前11個月用光了全年貸款額度。如果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收縮信貸,全年信貸將達到8萬億元。同日,人民銀行宣布從2010年12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該措施出台之前,市場預期年內加息至少一次。現在市場預期年內不再加息。由此觀之,這一輪「穩健」意味着「輕微的緊縮」。這樣的貨幣政策無傷於經濟增長,也無助於收縮流動性。如果不在匯率和貨幣體制上有所動作,事實上會縱容通脹。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銀行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