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980年代,我帶住區家發在上碗窰村『捐窿捐罅』,結果發掘出碗窰遺址;豈料區家發已死,遺址只圍起了小部分,博物館遲遲未開,整條村又禁止發展,對村民唔公平!」上碗窰村民馬家順是原居民,當年協助政府發掘碗窰遺址,他不滿政府遲遲未完成發掘工作,連累村民近年向地政總署申請興建丁屋也不獲准,感到無奈。區家發是本港著名考古學家,80年代在香港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包括東灣遺址、湧浪遺址、大灣遺址及大埔碗窰遺址等。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幾百年來,古蹟與原居民並存,政府發掘古蹟,不能忽略居民權利,認為政府應全面評估,重點保存具保育價值的地點。古蹟辦表示,去年底委託考古顧問,重新審視碗窰中的「龜地崗文物保留區」,以找出更準確的保護範圍。顧問報告已於今年5月完成,稍後會跟進,擴大文物保留區。
根據古蹟辦網頁,大埔碗窰曾是陶瓷工業中心,早在明代(1368至1644年)文、謝兩族已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清康熙13年(1674年)從廣東長樂縣南遷至大埔的客籍馬氏族人,向文氏購入窰場。20世紀初期,由於廣東沿海其他窰場的廉價產品競爭,碗窰的陶瓷業日趨式微,至1932年停產。該遺址被視為中國陶瓷考古史上十分罕見的文化遺產,原因是保留了生產陶瓷各項工序的完整遺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