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民生書院戰前戰後兩代學生,對愛國定義各有不同。徐添福說,戰時不少因逃避戰亂來港的知識分子獲創校校長黃映然收留和提供教席。學校不問黨派,路過香港的國民黨將領與共產黨員也曾到校演說,直至戰後學校的政治色彩才逐漸淡化消失。
不分國共 只問愛國
1930年代內地政局不穩,曾有共黨知識分子逃亡香港,徐添福憶述,其中一人名叫楊士端,後來獲校長黃映然收留在學校任教中文科,並替校歌填詞。另一位教師則假扮出家人,由內地逃難來香港,學校也收留這些知識分子成為教師。另外如國民黨將領來港、甚至中國作家兼共產黨員茅盾,也曾獲學校邀請演講。徐添福認為:「黃映然校長愛國是愛出面的。」
50年代政治立場較中立
不過,對於1950至60年代民生校友黃鉅鴻來說,民生書院是政治立場較中立的學校,他說:「我們讀書的年代不會掛國旗、不會唱國歌,可能受港英政府影響,政治立場中立。」民生書院多年也出產不少知名校友,港大首任華人校長黃麗松和立法會議員李卓人等。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