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分析了立意浮淺的毛病,現在談談深化描寫文的立意。
先舉一個題目﹕〈黃昏〉,同學會想到什麼?除了刻劃日落景色外,還會否在文中抒發一點個人「感」與「思」?
可能你會想起李商隱〈登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可是,你體會這詩句嗎?一般同學人生閱歷尚淺,有這樣的寄意,雖無不可,但似乎過於刻意與牽强,欠缺說服力,而且套用古人思想,沒有個人新意,只流於陳腐。
建議同學花點心思,書寫屬於個人的一點感思:
「從天邊燃燒過來的一抹紅霞,漸漸蔓延至整片青空,金黃色的光輝散碎於天地之間……整個天地瀰漫着一種光華──那是靜夜來臨前的琉璃之色。」
作者首段以流麗的文筆渲染了黃昏光華而平靜的景致,第二段由外在景物帶進個人的情感世界:
「在黃昏色的世界,心中更覺清澄無比。所以,我喜愛黃昏……愛的是黃昏恬靜的美麗,它讓日間的喧鬧平息下來,它讓人想起噴香的米飯,還有始終搖曳在夢裏的、稻穗的海洋。黃昏,一切紛擾歸於平靜;黃昏,倦了的鳥兒終要歸家。」
作者再由個人的情感,昇華至古今的人生: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心裏存在未解的情結,即便身處安逸的環境,心卻只能游蕩於天涯。
……在這個黃昏,驀然發覺,一天的光陰,原來如此倉促,原來如此短暫,一如我們的人生。」
正如筆者所言,若在這裏結束,未免流於陳習古人的思想俗套,但作者筆鋒一轉,寫出一點較獨特的個人感思:
「光陰荏苒,古往今來,多少豪傑曾對她(黃昏)詠唱?如今風流人物都已消逝,留下的就只有這個共存的黃昏。風也颼颼,葉也蔌蔌,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能成為這黃昏的主角,那麼就讓歷史記住這一刻,而現在,就讓我繼續感受餘下的黃昏,只屬於我一個人的黃昏,僅僅如此而已。」
這篇文章的立意,並收古今,更可喜是作者加以發揮,寫出一點屬於自己的感思。
(病例:立意浮淺──描寫文.七之五)
文: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