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調查﹕曾政府34%法案難產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13日 21:59
2010年12月13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有組織統計下發現,特首曾蔭權自2005年起上台至今,原計劃向立法會提交114條法案,但5年來出現多張未能兌現的「空頭支票」,34%法案被擱置或押後提交。負責調查的新力量網絡認為,政府每年擱置大量法案,明顯是要迴避處理爭議政策,採取駝鳥政策,拖累管治能力,形容曾班子已出現管治危機。

政府每年10月都會向立法會提交「立法議程」,詳列政府未來一年提交給立法會審議的法案名單。新力量網絡按照議程統計,發現2005年至今,有114條列在議程上的法案,39條要押後或被擱置,即平均每年有8條法案「觸礁」,而過去5年「立法成功率」亦僅為56%。

「中央屠宰」年年碰壁

其中「年年碰壁」的法案是極具爭議的「中央屠宰」,政府由06至今,連續4年把法案交上立法會議程,但計劃卻於今年6月正式胎死腹中,令立法會空等4年。另一個同類個案是《僱傭條例》中,規管「不合理及不合法解僱」的法案,至今仍音訊全無。新力量網絡副主席、城大社會科學學部講師方志恒質疑,政府擔心法案觸動商界利益,得罪一班支持他的商界議員。

學者指曾班子避開爭議改革

另外,新力量網絡同時發現,由07年至今,教育局和公務員事務局均是「零諮詢」,沒有推出任何諮詢文件;反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則較多發表諮詢文件,3年內各自推出約10份諮詢文件。方志恒質疑,曾蔭權是因為前特首董建華在教育改革和公營部門改革後,導致大批教師和公務員上街,故在「峰火連天」的改革浪潮後,凍結了這些部門改革,以免再惹政治爭議。

方志恒認為,曾班子務求避開爭議和反對聲音,拖累管治能力,令要改革的政策範疇遲遲未能落實,如稅制和教育等,擔心長遠來說對社會有害無利。他建議政府設立由局長、副局長和高級公務員組成的「立法策略小組」,定期與議員溝通,就如何立法尋求共識。政府亦應與民間社會成立改革諮詢委員會,全面吸納社會聲音。

新力量網絡又指出,08年增設政治助理一職後,只有1名政治助理曾在立法會發言,難以體現問責精神,市民亦無從知道政助表現如何,建議為他們重新定位,或轉為合約非公務員,脫離問責團隊,同樣可扮演幕僚角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