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恒隆集團(0010)的業務不只局限於香港,並遍佈上海、天津、瀋陽、無錫、濟南和大連,恒隆集團和恒隆地產(0101)董事長陳啟宗對於「中港的協同效應——神話還是現實」自有深刻體會。他說,在某些方面我們比內地好一點,但也有很多方面他們比我們強多了,香港的優勢漸漸消失。
香港和內地制度不一樣,雙方都有各自的優勢,他們可能從我們的制度裏學習到一些東西,而我們也可以學習他們的制度裏獨特的東西。所以必須認識內地的制度,而且要尊重內地的制度,才能夠把香港制度的優勢分享給他們。——編者
陳啟宗:今天的話題是「中港融合創雙贏」。今天的主題是融合,為了尊重陳教授給的這個題目,我就要用融合的語言來講,所以只能講普通話,說得不好請大家原諒。
講到融合,首先要搞清楚在哪些方面有融合。我們要分析一下我們為什麼需要對方,如果不需要的話就沒有融合可說。融合必定建立在大家互相需要的前提下,或者說每一方都能作出獨特的貢獻,要不然就沒有融合可言。我的問題是,中國內地能為香港貢獻什麼?香港又能為內地貢獻什麼?這個問題大家要好好思考。
自己要有貢獻 首先要認識對方
第一個問題,香港能為內地貢獻什麼?在我的腦海裏,有一項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貢獻,當然大家可能不同意,我先不說出來,想問問你們:香港能對中國內地作出什麼比較重要的貢獻?
張志平(EMBA 2009):我覺得應該是我們的專業知識。
陳啟宗:什麼專業知識?
張志平:我是在地產公司打工的,我相信香港的地產團隊比內地的要專業一點,這是我的感覺。
陳啟宗:我不太同意。用王石先生(萬科始創人)做例子,去年他賣房子賣了654個億,他剛才告訴我們,他今年要賣900個億,明年是1100個億。香港有哪一家公司每年能賣這麼多房子?內地有十家八家地產公司,每年的營業額在200個億以上,香港每年能賣200個億的最多只有一兩家。
當然我也不能否認,在某些方面我們比內地好一點,但是也有很多方面他們比我們強多了。所以你可不可以舉房地產以外的例子呢?
張志平:法律方面可不可以呢?我們在法律方面比內地嚴格,可以給內地一個榜樣。
港近內地 法制影響力大於英美
陳啟宗:我修改一下你的說法,就是說香港人的法律意識比較強,我同意。不過香港能在這方面大規模影響內地嗎?小規模的影響我承認,像王石,他來到香港,非常喜歡我們的契約精神,4個星期前他和我一起在香港的另一所大學講課就講到契約精神,當時在場有很多內地的EMBA同學,所以需要講這個;內地不像香港,在香港契約精神是一道底線,早已成為我們細胞的一部分,在這一方面我不能否認,香港的確比一般的內地人好多了,如果我們能影響王石,我們可能也能影響更多的內地人。內地人不從香港身上吸收,其實也可向英國、美國學習,不過經香港較方便,因為香港已經是中國的一部分了,而且地理上非常接近,所以我還是同意你的說法。還有別的嗎?
戴道華(EMBA 2011):我覺得香港能夠提供給內地的,是我們跟他們完全不同而他們不能複製的東西,那是制度上的東西。比如,我們的資本主義和自由港是內地完全不能複製的,對內地來說我們有獨特的存在價值。
陳啟宗:很好,也就是說我們的制度和他們不一樣,當然雙方的制度都有各自的優勢,他們可能從我們的制度裏學習到一些東西,而我們也可以學習他們的制度裏獨特的東西。至於學多少,要不要學,學什麼,這些是很微妙的問題,只有對內地和香港制度都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夠決定有哪些優勢可以應用在內地身上及內地缺少的。這有個大前提,就是你必須認識內地的制度,而且要尊重內地的制度,你才能夠把香港制度的優勢分享給他們。這個我也同意,還有別的嗎?
俞偉明(EMBA 2011):我覺得香港可以帶給內地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就是做人和處事方面,做人方面,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考慮個人,更考慮整個社會或整個團體,處事方面,我們有自己的底線,較着重操守,做事會考慮得比較長遠,就是這兩個方面。
外資趨直接進內地 不要高估港角色
陳啟宗:我同意你說的第二方面,因為生活在這個法制健全的社會,我們培養了契約精神,促成我們做事會有底線。關於第一方面,我不否認很多內地人還是非常自私,不太考慮社會利益,這是整個社會風氣的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問題。
不過我個人覺得香港人在這方面也不是非常到家,我們也要自我鞭策。那麼這方面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嗎?怎麼幫助?叫他們不要亂扔垃圾?在這方面我們不容易對內地起到太大作用。
李澤林 (EMBA 2012):就像師兄所說,我們有完善的法制,也有人才。我看到的是,內地公司需要我們這些優勢,來把他們的業務宣傳推廣給外國人。外國人還不知道中國是怎樣的,可能也不太相信中國,但他們相信香港。所以內地公司需要通過香港來吸納外資,近年便有很多中國公司來港上市,我覺得他們就把香港作為一個與外國聯繫的地方。
陳啟宗:我相信這是有道理的,不過近數年,每年從外國直接到中國投資的有幾百個億美元,也就是說很多公司直接進入了內地,香港的用處就愈來愈少。他們來香港上市,主要因為香港的市場比較開放;一旦內地也開放,很多外資會直接到內地,所以這一方面不要太高估自己。
鍾穎儀 (EMBA 2010):我想我們可以貢獻的是香港多年來和西方合作的經驗和我們的國際視野。
對西方認識 內地未必輸蝕
陳啟宗:那是有殖民地的歷史因素,但我可以告訴你,現在內地認識西方的專家大有人在,他們在美國最好的大學讀書,在外國工作20年再回到內地去,這樣的人絕不遜於香港最好的人才。
你提到香港的國際視野,對不起我有些不同意,我對香港人的國際視野非常失望,反而在內地很多中壯年人,他們的世界觀比我們廣闊多了。以往我們的確和西方接觸比較多,但香港真正認識西方的人沒幾個,原諒我這麼說。香港認識Wall Street(華爾街)的人比較多一點,因為香港是金融中心,但是他們中間可能有三分一都是在香港的內地人。同學們不要以為香港有那麼多的優勢,內地優秀人才的世界觀、對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專業以至政治等方面的認識絕對不亞於香港。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