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昨日傳出政府決意去馬後,政壇都在打聽「政府究竟葫蘆內賣什麼藥?」因為自從政府提出申亞以來,各界都大力反對,即使經過10星期諮詢,仍無法改變各黨派的反對立場,為何政府仍要堅持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據悉,這個具爭議的決定,是昨日行政會議成員反覆研判後拍板。行會討論後認為,雖然政府至今無把握有足夠票數通過,拉票有難度,但目前仍有時間。因此,政府決定去馬,是希望先在申亞議題上「插旗」,好讓希望支持政府人士不用擔心「臨尾縮沙」。
民意五五波 非「逆民意」
申亞與政改都是「不可能的任務」,政府對外亦表示未夠票,不過,申亞較政改有利的是,現時正反意見都是「五五波」,並非一面倒反對,即使政府堅持去馬亦不是「逆民意而行」,有信心社會能平心靜氣討論申亞。
那麼,究竟政府還有什麼板斧說服議員支持申亞,消息人士稱,理據有兩大點,一是政府公布申亞只需60億元,即使預料日後會超支或通脹,「埋單」要100億元,這數目在未來13年攤分,平均每年開支不到10億,絕不會影響民生事項。
另一動之以情的理由是,申亞確有助政府在內部為體育發展爭取資源,「若將體育與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爭奪資源,體育定被排擠,但目前有很大支旗在搖,就是2023年要舉辦亞運,這將有利政府分配資源,建設體育設施」。消息人士舉例說,正如當年三三四學制,因政府為實行三三四定了死線,最終能夠爭取更多資源撥給高等教學。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