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通識教育的第二個學習範疇是「社會與文化」,當中包括了三個單元,分別是「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和「全球化」。這學習範疇涵蓋甚廣,師生容易迷失於零散的議題和資訊,除非我們能抓住思考這些單元的竅門。
究竟我們該怎樣思考「社會與文化」?又應怎樣從「社會與文化」的視角思考問題?
在現代學科的分工下,負責思考和研究社會與文化的,主要是社會和人文學科,例如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和文化研究等科目。這些「社會與文化」學科的視野,除了特別在意澄清概念和語詞的意義外,或多或少都會重視議題所置身的社會和歷史脈絡(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不同時間人物社群 有不同文化效果
所謂社會和歷史脈絡,主要是指議題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其事的人或社群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要探究「社會與文化」的議題,首先得思考﹕這些議題是在什麼時間、地方發生?有什麼人參與?影響什麼社群?因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涉及不同社群參與的議題,可以產生不同的社會文化效果。
以香港應否申辦亞運這議題為例,引用「放諸四海皆準」的假設,泛泛而論辦亞運的正反觀點,又或借助2010年廣州亞運對當地不同社群和香港運動員所帶來的好處和壞處,並不能夠幫助我們確切地理解在2023年香港這特定的時空舉辦亞運,將會對這貧富分化日趨嚴重的城市的不同社群,帶來怎樣的影響。因此,要認真討論香港應否申辦亞運,必須首先具體分析當代香港社會的特殊處境和社群關係。
了解社會和歷史脈絡的重要性,是為了掌握議題和要從事的計劃(或解決之問題)的局限和可能,理解我們在特定的環境下所做的事情所可能產生的效果。真正的議題探究,其實就是要認真地問目標、問方向、問成效﹕解決這問題是誰的需要?解決誰的問題?為什麽我們做正在做的事情,例如討論通識單元提出的問題?想達到什麼目標、要產生什麼效果?在現有的學校安排和社會脈絡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可能產生些什麼效果?這些效果是學生、教師、家長和教育官員的共同期望和目標嗎?倘不,誰的需求應作優先?
要理解有關議題和事物
另一方面,要從「社會與文化」的視角思考問題,需要理解與「社會與文化」有關的議題和事物,其實都是由社會上的人和制度所建構的,當中語言和概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澄清「是什麼」這問題變得特別重要。例如單元二今日香港的主題1「生活素質」、單元四的主題「全球化」、單元三「現代中國」的主題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等,實質是指什麼?如何定義?更根本的問題是﹕「社會」和「文化」其實又是什麼?「社會」是否真正存在?「文化」是指人群的日常生活?還是意義的生產和流通?在未釐清這些「是什麼」的問題前,就討論「何等程度」這層次的問題,往往只會混淆。
(系列十五之十一)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