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歸後政制爭拗不止,行政立法關係愈趨緊張,挑戰政府管治威信。前行政會議召集人鍾士元認為問題源於現行政制沒有實行政黨政治。
在殖民地時代,英國政府採取「以華治華」統治模式,在香港招攬華人精英作為行政、立法兩局的非官守議員,鍾當年也是接受港督委任,開展從政之路﹕「從前英國統治,主要官員都是由英國委派來港,不了解香港民情。港督很依賴行政、立法兩局的華人非官守議員,這群人才是真正了解民情,有什麼重要政策,他會徵求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的意見。」
彭定康上任 改組行政局
港督有權委任兩局議員,首席議員更等同兩局統帥。鍾士元指出,當時兩局有一套晉升機制,跟現在差別很大,「立法局等於中學,行政局等於大學,如果立法局幹得好,便會升任當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港督打算再次委任現任議員,會先問首席議員的意見,所以現任議員會聽從首席議員。現在不是這樣,各有各選了,誰也不能管誰」。
行政立法關係變化,早於彭定康時期開始。1992年彭定康上任後,隨即改組行政局,規定議員不可兼任兩局職務;立法局主席亦不再由港督擔任,改由議員互選產生,立法局職能提升,令行政、立法雙方互相制衡,作為英國撤出香港前還政於民的部署。
回歸後,行政會議職能等同行政局,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需遵守保密和集體負責制的規定。可是,推行政策時,行會成員時常出現抽政府後腿的現象,被指跟行政長官缺乏共同理念,令政府施政困難重重。鍾士元認為應該實行政黨政治﹕「行政會議應該好似內閣,成員跟現任行政長官是同一黨派,大家是意見一致的。行政長官選舉時,候選人已經有了統治香港5年的計劃,市民同意這個計劃才選他上場執行。現在卻變了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你上任才問市民喜歡什麼,問完後已差不多任期完結,也不能做到什麼東西,這個制度是完全錯誤的。」
香港電台《議事論事-政壇回憶錄》邀請了前行政會議召集人鍾士元回顧政壇往事。訪問將於今晚7時在無綫翡翠台播映,香港電台網站(http://rthk.hk)視像直播及可供重溫。
文﹕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