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日前在網路上發表一篇反對政府及企業在媒體上進行「置入行銷」的文章,在台灣網路與媒體文化圈激起千層浪。這一次如同過去前仆後繼者所曾經掀起的風波一樣,廣受知識界矚目,但主流媒體噤聲,社會蓄積已久的媒體改革能量能否因此爆發,在時機上並不十分樂觀。
前記者揭政商操縱新聞
這幾篇刊載在「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的博客文寫得真情流露,嚴斥近幾年愈演愈烈的「置入性行銷」,亦即把政府或企業的宣傳稿包裝成一般新聞型態,媒體人給這種稿件設一個掩耳盜鈴名稱:「業務配合稿」(簡稱「業配」)。而不論出錢的是政府或企業,實質上是讓新聞變成論字計酬的宣傳工具。
媒體求生存出賣靈魂
黃的文章引起廣泛回響,有數十萬網民點擊與轉載,媒體改革團體要發動抗議遊行,聲討政府以人民納稅錢來為人民洗腦的做法。各方亦爭相邀請作者演講座談,國際主流媒體邀約採訪,香港著名博客也為他設立分站助陣。
黃哲斌所言確是台灣新聞界現狀。媒體惡性競爭,網路逐步侵蝕營運收入後情况更糟,為求生存而不擇手段出賣靈魂。這讓許多媒體人懷念以前文人辦報的風骨與媒體寡佔時代的風光,紛紛慨嘆今非昔比。
隨着環境更迭,舊的媒體生態與新聞倫理已一去不復返。但是不論怎麼改,政府都不該「一手伸入人民口袋,另一手伸進人民腦袋」,這是資本主義版本的極權觀念,非民主社會常態。每個政府都想影響或控制媒體,台灣並沒有比較壞,只是媒體環境轉型期使用的手段粗劣、吃相也難看,這是新聞界的問題,不是社會的問題。
沒有人能為台灣制訂未來媒體的倫理規範,黃哲斌點的火苗再度喚起知識文化界對重塑媒體倫理的重視與熱情,此時更不能依賴政府力量來規範新的遊戲規則,而是應該把政府這隻黑手逐出媒體市場,還給媒體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敗的空間。
金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