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魚市場導賞團來年加碼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20日 21:59
2010年12月20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凌晨4時本是市民入夢的時候,卻正是香港仔魚市場的「黃金時間」,一艘艘漁船按序泊岸,在寒冬仍穿短衣背心的魚販,率領手推車隊伍到碼頭迎接他們的魚獲。經過捕捉、運送、挑選、分類等多個工序,平日可以嘗到的一口海鮮,不但充滿海水味,還有的是汗水。

南區旅遊文化節主辦

南區旅遊文化節首設「香港仔魚市場導賞團」,300名市民報名,60人被抽中昨正式成團。主辦當局計劃來年3月再加碼。

昨日首個導賞團先集合於泊滿漁船的魚市場碼頭,從前碼頭主要是出海作業的漁船,但現時泊岸的多數是收魚船。船家指出,因燃料費貴及節省時間,收魚船將到南中國海甚至更遠的馬來西亞海域作業的漁船魚獲運返市場,讓漁船可繼續在大海捕魚。南區旅遊文化節魚市場導賞員陳志豪說:「每艘收魚船上可能有10至20艘作業船的魚獲。」

不論是大水桶盛載的活鮮,還是用發泡膠箱儲藏的冰鮮魚,都是由漁民用他們的雙手運送到岸上。因應海鮮的品種、大小、「死活」等,魚販將其歸入不同類型的水缸中留給顧客。然後他們推着放滿海鮮的手推車,運送到貨車上,一路上滿地是海水,他們的額角亦不斷滲出汗水。

離開了車來人往的魚市場,登上舢舨來到寧靜的漁港上已經正午,各式各樣的漁船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歇息。遠看漁船十分相似,近看就會知道有捕蝦艇,用兩艘船拖一個網的船頭圍,掛上一排排大光燈的燈光圍網船,就是用上每顆2000瓦燈泡來捕墨魚的。

有些漁民更以漁船為家,父母同為漁民的導遊可兒說,漁民就像家人一樣團結:「他們不會自己霸地盤,有事亦會互相幫助」,這是可兒作為半個漁民最值得自豪的地方。適逢午飯時間,漁民在船上「開餐」,剛烚熟花蟹的鮮味傳到旁邊船上,然後導賞的尾站就是到飯店品嘗海鮮去。

明報記者 勞雅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