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國際機場升降的飛機中,三分二是由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維修,88歲的麥福汝是港機1950年代成立初期的員工,這份工為他掙得生活,亦成為他一家三代的事業。他曾以「白鐵部師傅」身分,傳授兒子維修技術,兒子現已升至管理層,大學畢業的孫兒在SARS經濟低迷時也入職港機,三代人在跑道旁的維修廠見證60年變遷。
港機工程成立初期設於啟德機場跑道旁,有450名員工,現時已擴至5000人,他們負責機身維修、機艙改裝、引擎大修等,平均每天約可維修20架飛機。
爺爺50年代入行修首代客機
人稱「麥爺爺」的麥福汝,早在1984年退休。他任職飛機維修前,是太古船廠工人,因家住新蒲崗,為掙多些錢而轉職。當時業內流行師徒制,他加入港機白鐵部,由學徒做起。他還清楚記得,工場設備簡單,修理過的客機中,包括國泰第一代的DC3型客機。
麥爺爺兩名兒子麥樹基及麥樹城,1970年代分別加入港機,現時分別擔任白鐵部部門科長及工程師。1973年入職的麥樹城說,父親曾當他的師傅,教授機艙改裝及維修技術,非常嚴格,笑言父子關係令他反而不敢鬆懈,「即使鑽洞鑽大了一點,也會被他嚴厲訓示,從不敢掉以輕心」。
假日奉召回廠修穿翼客機
兩兄弟表示,為應付飛機損毁突發事故,工作需隨時候命。麥樹城說,多年前某星期日,一家人原本放假,突然收到公司通知,有架波音707客機降落時引擎故障,部分零件跌出,撞穿機翼,結果兩兄弟即被召回公司,花兩周才修理好該客機。
麥爺爺孫兒麥振豪今年28歲,7年前入職港機,現職外勤維修部的維修核準簽證技術員,他原於科大修讀電腦科,畢業時碰上SARS,經濟低迷,找了半年工作不果,後經父親麥樹基介紹入行當飛機維修。雖然工作與大學知識沒直接關係,但家人任職的公司令麥振豪自小產生親切感,他希望將來可通過測試,成為飛機維修工程師。
孫兒大學畢業遇SARS入行
麥樹基指出,入行飛機維修,首要條件是英語基礎良好,因行內全以英語運作,但將勤可補拙,不少維修員都是邊學邊做,2006年入職該公司的劉遠強是其中一例。劉中五畢業後,成績欠佳,經友人介紹應徵見習飛機維修員。他坦言英語不靈光,初時看到電話簿一樣厚的課本,全以英語編寫,感到有困難,故一邊工作,一邊修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飛機維修工程高級文憑兼讀課程,後來英語漸見進步。原本只有中五學歷的,需要7至9年才能晉升至飛機維修技工,但劉遠強4年間已順利完成維修牌照所需的單元課程,成為飛機維修技工。
明報記者 彭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