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要調查和追究校園欺凌,或老師傷害學生身心的個案,學校為保校譽,調查欠缺公允,家長除了為孩子轉校可以做甚麼?大律師陸偉雄說:「如果當事人是幼兒,他很難自己表述到箇中真相;一來他年紀太小不懂講,二來沒有證人可以描述事情的發生。所以即使小朋友有傷,都不能夠證明有人犯任何刑事罪行。」刑事舉證標準高,陸偉雄建議家長盡早諮詢律師意見,或可從民事索償尋回公道。關注虐兒個案30年的雷張慎佳女士說,社署和教育局都有指引防範虐兒和校園欺凌,但對教育團體培訓不足,處理問題上往往各自為政,缺乏有效機制和跨部門合作;希望由特首林鄭月娥牽頭的兒童事務委員會,能高姿態處理校園欺凌的問題,讓一些未能立案的個案,都有一個公正交代。
記者:程詩敏 攝影:黃文邦何建忠
剪接:魏利民 美術:熊家傑黎佩彤
老師涉虐兒投訴個案教育局指無統計
教育局表示沒有統計涉及老師的投訴中,有多少宗涉虐待或傷害學生身心。而校內欺凌過去五年數字一直減少,由2012/2013學年的260宗,減至2016/2017學年的120宗。但這些數字全由學校主動呈報,背後有多少個案長埋地氈底,永遠都得不到一個公正交代?有法律界人士說,不涉性罪行或者傷勢較輕事件,能否落案起訴,視乎不同警察的質素,甚或家長的法律知識和態度有多堅持。
「以往不同部門,警方,校方都有一個傾向,就是各自為政;(警察)認為這個是刑事就做事,其他就列為雜項,不了了之,又沒有將這些看似輕微的案件轉介給相關人士。」防止虐待兒童會前總幹事,2009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雷張慎佳女士,處理虐兒個案30年,「我們對虐兒的理解是不停轉變的,不能只停留在身體的傷痕有幾多或幾深,心理上的恐懼一樣要正視。」「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簽署廿多年,香港仍然未有法例保障兒童最大的權利。社會並非沒有做工夫,但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沒做好,例如一個保護兒童的法定組織,外國在90年代已成立,但來到香港,政府會說立法需時,但為何一些法例,如近來熱烈討論的《國歌法》需時又不長?」
盼兒童事務委員會可主動調查欺凌個案
現時防範欺凌方面,教育局有《和諧校園齊創建之「校不容凌」》資源;處理虐兒方面,社會福利署有《處理虐待兒童個案程序指引》,但缺乏有效機制和跨部門合作,培訓亦有欠專業。「到校為教職員培訓,很多時只是一個大型活動或演講,欠缺互動和深度。」雷太認為校園欺凌可參考目前處理虐兒的方法,社署鼓勵有關人士或團體舉報,之後社署會記錄在案。長遠而言可成立一個中央兒童數據庫,將欺凌,虐兒和家暴個案都反映在同一機制中。
雷太盼望林鄭牽頭的兒童事務委員會,嘗試真正由兒童角度去看社會問題,甚至如平機會般有法定成份,可主動調查校園欺凌個案,讓一些未能立案調查或進入司法系統的案件,有一個清晰的交代,防範日後同樣事情發生。「小組應有一個調查的角色,再由醫生、護士、社工、或者臨床心理學家運用集體智慧,界定這是甚麼個案,這個小孩正在面對甚麼。」
記者:程詩敏 攝影:黃文邦何建忠
剪接:魏利民 美術:熊家傑黎佩彤
老師涉虐兒投訴個案教育局指無統計
教育局表示沒有統計涉及老師的投訴中,有多少宗涉虐待或傷害學生身心。而校內欺凌過去五年數字一直減少,由2012/2013學年的260宗,減至2016/2017學年的120宗。但這些數字全由學校主動呈報,背後有多少個案長埋地氈底,永遠都得不到一個公正交代?有法律界人士說,不涉性罪行或者傷勢較輕事件,能否落案起訴,視乎不同警察的質素,甚或家長的法律知識和態度有多堅持。
「以往不同部門,警方,校方都有一個傾向,就是各自為政;(警察)認為這個是刑事就做事,其他就列為雜項,不了了之,又沒有將這些看似輕微的案件轉介給相關人士。」防止虐待兒童會前總幹事,2009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雷張慎佳女士,處理虐兒個案30年,「我們對虐兒的理解是不停轉變的,不能只停留在身體的傷痕有幾多或幾深,心理上的恐懼一樣要正視。」「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簽署廿多年,香港仍然未有法例保障兒童最大的權利。社會並非沒有做工夫,但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沒做好,例如一個保護兒童的法定組織,外國在90年代已成立,但來到香港,政府會說立法需時,但為何一些法例,如近來熱烈討論的《國歌法》需時又不長?」
盼兒童事務委員會可主動調查欺凌個案
現時防範欺凌方面,教育局有《和諧校園齊創建之「校不容凌」》資源;處理虐兒方面,社會福利署有《處理虐待兒童個案程序指引》,但缺乏有效機制和跨部門合作,培訓亦有欠專業。「到校為教職員培訓,很多時只是一個大型活動或演講,欠缺互動和深度。」雷太認為校園欺凌可參考目前處理虐兒的方法,社署鼓勵有關人士或團體舉報,之後社署會記錄在案。長遠而言可成立一個中央兒童數據庫,將欺凌,虐兒和家暴個案都反映在同一機制中。
雷太盼望林鄭牽頭的兒童事務委員會,嘗試真正由兒童角度去看社會問題,甚至如平機會般有法定成份,可主動調查校園欺凌個案,讓一些未能立案調查或進入司法系統的案件,有一個清晰的交代,防範日後同樣事情發生。「小組應有一個調查的角色,再由醫生、護士、社工、或者臨床心理學家運用集體智慧,界定這是甚麼個案,這個小孩正在面對甚麼。」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