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多個城市近期賣地接連出現新地王,競得者不乏央企(由國務院管理的大型國企)。其實早在今年3月,鑑於當時不少央企頻頻參與高價投地,國資委曾發出「清退令」,要求屬下78間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然而9個月過去,至今僅有7間央企切實執行「清退令」,但真正「財雄勢大」、有資本創造地王的央企則不在清退之列,結果「自己人打自己嘴巴」,中央藉調控土地以遏抑樓價的措施顯得雷聲大,雨點小。
3月發「清退令」 央企懶理
近兩個月,廣州、北京、上海、杭州、青海等城市紛紛高價賣地,新地王頻生,有見及此,國土資源部於本月19日發通知要求嚴格執行房地產用地調控政策,包括容積率低於1的土地不得出讓,拍賣出現地王須2日內上報中央等。
所謂容積率是指總建築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的比值。假設在同等建築用地面積下,建更多樓層的住宅(總建築面積),容積率便會愈高,代表土地被充份利用,但高容積率對城市基建設施負荷量也會較大。今次國土部要求不得拍賣容積率低於1的土地,便是要阻止開發商將土地用來興建大面積豪宅,以避免托高樓價,也確保房屋供應量。
中信63億奪標 刷新北京地價
然而,通知發布才兩天,央企之一的中信集團於前日便以63億元(人民幣.下同)競得北京商務中心區的商業用地,刷新今年北京賣地總價紀錄;同日,廣州與佛山交界的金沙州住宅用地,民營地產巨頭恒大集團最終也以14.35億元高價險勝央企的保利地產集團。若再加上此前廣州白雲新城及鐵路南站的天價地(見附表),可見中央調控政策,竟是被央企一手打破。
其實早在今年3月,央企頻創地王的問題已經出現,3月18日,國資委便要求78間「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地產業,但直到12月,僅有中遠集團、中國航太、中石化、中石油等7間央企轉讓其不足20間地產子公司的股權,剩餘71間央企超過200間地產公司至今未見動靜。
16最具勢力央企 豁免「清退」
此外,這78間要「清退」的央企,其房地產業務僅佔全國不到1.5%,反而被國資委認定為「以房地產為主業」而豁免於「清退令」外的其餘16間央企,才是最影響房地產的勢力,如創下廣州白雲新城地王的保利集團,正是獲豁免的16間央企之一;而拿下北京商務中心區用地的中信集團,又因非屬於國資委管理而不受「清退令」影響。
另一方面,官方新華社昨日卻引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發佈的宏觀經濟報告,指在銷售下滑、貸款門檻提高等因素下,明年上半年房地產企業的資金狀况將逆轉,地王頻現狀况不會持續太久。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