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結在即,不少銀行都作最後衝刺催谷存款結餘。而對於飽經人民銀行今年屢次抽緊銀根的內銀而言,張羅跨年資金以達到監管要求更成為了當務之急。有部分內銀透過高息理財產品力吸以十數天為限的跨年存款,年度化息率超過5厘,除了中小型銀行態度積極外,大型銀行亦加入了吸存「戰團」。
本報參考民生銀行(1988)網站資料,發現昨日銷售的一款14天零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明年1月6日到期,預期年度化收益率高達4.35厘,高於該行本月初銷售的同類產品約2.75厘回報率。但更有趣的,是大型銀行似乎亦希望趕搭今年「衝業績」的尾班車,工商銀行(1398)網站顯示,該行昨日銷售的一款12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度化收益率亦達3.8厘,入場費10萬元,明年1月4日到期。
爭短期資金 應付貸存比率考核
內地傳媒《都市快報》報道,華夏銀行杭州分行日前推出了一款預期年度化收益率高達5.1厘的理財產品,投資期限僅13天,入場費可選20萬元或70萬元(人民幣.下同),明年元旦假期完結後資金便可回籠。另外,招行(3968)、民行及深圳發展銀行亦競相發行超短期、超高收益率理財產品。
內銀力爭短期資金,背後原因是要應付監管當局年底對貸存比率的考核。於過去一周,內地理財產品「價量齊升」,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上周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前一周增加了19款至177款。
綜合本港8家上市內銀及券商的數據,截至9月底,工行、建行(0939)和農行(1288)的貸存比率均低於70%,承受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較輕微,反之,其餘的5家內銀貸款比率逾70%,對存款的需求明顯較為殷切。
上周四(12月16日)進行的300億元6月期國庫現金定存中標利率飈升至5.40%,創歷史新高,反映了內地中長期存款同樣極為「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