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91268」不是警察編號、也不是犯人編號,而是背着GPS全球定位衛星追蹤儀踏上遷徙路途的一隻針尾鴨的「編號」,牠今年2月離開后海灣後,用了近10個月時間完成整個北徙南遷旅途,飛行超過5800公里,在寒流驅使下昨日平安再度於米埔現身,是本港首次成功追蹤野鴨整個遷徙過程。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護區主任梁嘉善表示,每年冬季約有2萬隻野鴨到米埔及內后海灣度冬,由每年10月逗留至4月,米埔在隆冬最多曾錄得逾7000隻野鴨。米埔於2008和09年冬天分兩個階段推行「野鴨衛星追蹤計劃」,得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金支持購買GPS全球定位衛星追蹤儀,以及AGROS追蹤儀,安裝在野鴨身上,研究其季節遷徙、停歇點、繁殖地點和候鳥對傳播雀鳥疾病所擔當角色。
08年試行 24隻失去信號
08年第一階段共24隻野鴨被裝上追蹤儀,但只錄得牠們北遷情况,終點在西伯利亞及華北內蒙、黑龍江,其後或因發信號器損壞、太陽能供電不足等,所有野鴨失去信號,未能知道牠們南移時的狀况。
新一批23隻 只餘兩隻有信號
09年第二階段再在23隻針尾鴨和赤頸鴨身上繫上追蹤儀,梁嘉善笑指這批野鴨裝上追蹤儀後,猶如背上背囊,所以暱稱牠們為「背囊鴨」。其中有14隻野鴨錄得飛離香港的紀錄,至今只餘下兩隻野鴨仍有發出信號。
其中一隻成年雌性針尾鴨自2月25日離港,行程超過5800公里,最高時速逾每小時56公里,經韓國、黑龍江飛抵俄羅斯西伯利亞逗留3個月繁殖,再經日本、浙江飛回香港。梁嘉善指出,冷鋒或會「驅使」野鴨南下,至昨日早上約10時,有米埔工作人員在教育中心外的水塘發現這隻「背囊鴨」。
時速「快過公路啲車」
至於另一隻仍發出信號的赤頸鴨,梁嘉善指牠與另一赤頸鴨的路線重疊,顯示牠們並肩齊飛,現停留在朝鮮。她指出,在此階段其他的發現包括錄得針尾鴨亞洲遷徙飛行時速紀錄,約每小時114公里,「快過公路啲車」,牠們2月底至5月初離港繁殖,於6月至9月停留繁殖地或度夏地,如西伯利亞、黑龍江、內蒙古,重要中途停歇點包括江蘇、上海、黃海和阿穆爾河口。梁嘉善指出,過去40至50年間黃海一半海域被填,未來會展開5年地區濕地保育項目,作保育重點。
明報記者 黃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