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9年前的聖誕夜被稱為「黑色聖誕」,當年日軍侵略香港,港人展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生活。這段港人抗日歷史到明年便踏入70周年,隨著昔日抗日華兵老去,大規模的紀念活動、港督獻花,已不復見,一批已近90歲的退伍軍人正爭取在有限餘生,把過去作戰片段以「口述歷史」作紀錄,為香港保留珍貴歷史回憶。
醫科生「舉手當防衛軍」
「1939年我在港大讀醫,教授說不參軍就不可以升班,叫了一星期,同學都沒反應,我就犧牲一下舉手去當防衛軍好了。」88歲的楊銘漢聽覺已不太靈敏,但一提到參軍往事便十分雀躍。楊銘漢當年負責駐守筲箕灣一帶,經常要與「西洋仔」一同操練,但這批「臨時拉夫」的軍人始終敵不過行動迅速的「日本仔」。他憶述英軍投降的一刻,「他們『靜雞雞』就上了岸,一粒子彈都未發過已被迫投降」。
香港淪陷,其實日軍也死傷無數,他指出﹕「他們每人也有一個深綠色『武運長久』草袋,載着家人祝福,但有不少日本仔一人掛4個,我們偷偷看過,裏面有一道符,亦有家人所寫信件。」楊銘漢後來被調往赤柱當醫療戰俘,戰後避走廣西,至60年代才回港行醫。
華籍英兵憶六七暴動
本地華籍英兵除經歷「三年零八個月」時期,在1967年也要出動應付暴動,但對象換成香港市民。84歲的源燕謀在67年暴動期間,被派到位於中英交界的沙頭角警署,維修被暴民破壞的電線,他至今仍猶有如悸,「我作為少尉,就堅持自己去,不找下屬,還安排一個英兵跟我一起去」。
源燕謀每年都出席紀念活動,與昔日戰友聚首,但笑言自己已是「賣剩蔗」,「過氣王朝的東西不會有人理會,年紀大了,只想多見舊同事、舊兄弟」。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協會會所經理陳光表示,希望為一批老兵記錄口述歷史,留下香港軍人在不同年代保衛家園的紀錄。但他說,該會人力物力不多,擔心有心無力。
每個長者去世 便失去一點
研究本地歷史的科大人文學部副教授張兆和指出,歷史學家對日軍侵港有一定紀錄,但每個人也是輔助堆砌歷史的個體,因此口述歷史相當珍貴,但在蒐集資料、包括如何引導經歷者敘事,以及在記錄後作資料對比和印證,都要由專業學者協助。他稱,「每一個老人家去世,便已失去多一點,相信不少寶貴親身經歷已失傳。」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