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人民幣國際化這條漫長道路上,香港今年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人民銀行與金管局今年7月修訂的「清算協議」,打通了本港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主要經脈,本港的人民幣存款旋即在5個月內「翻一番」,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度亦提早用罄。展望下一步,發展人民幣股票將是重點所在,此舉有助吸引境外人民幣資金匯聚本港,進一步強化本港的離岸中心角色。
回顧本港今年的人民幣業務發展,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謝湧海認為是「豐收年」,因當中有兩大突破,為本港今後的人民幣業務發展,奠下重要基石。「一是中央明確肯定了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身分,二是修訂了清算協議。」
確立香港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位置,上海一度虎視眈眈,個別官員更曾揚言,上海將朝離岸中心的方向進發。港府曾為此大為緊張,憂心本港難與上海較量。幸而中央在今年中,明確為滬、港分工,敲定了上海扮演人民幣「在岸」中心,香港則是「離岸」中心的角色,亦即今後滬港是互補而非競爭,這才令港府鬆一口氣。
中央的確認,為本港注下強心針,而人行與金管局今年7月簽訂的「清算(補充)協議」,清除了一直局限本港發展人民幣投資產品的技術問題,令本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得以突飛猛進。新修訂的清算協議,容許企業開設人民幣戶口,以及銀行跨行轉帳人民幣等,令人民幣投資產品有出台條件。
簽清算協議 人幣產品雨後春筍
謝湧海指出,「清算協議」修訂後,市面上立時湧現大量人民幣計價產品,例如基金、存款證及保單等。產品供應帶動了人民幣需求,令本港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量及人民幣存款,在7月後大幅攀升。「現在1個月做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量,已超過去年的半年總和;近5個月的人民幣存款,也較之前1年總和多出不止1倍。」他預期本港明年的人民幣存款可繼續倍增,最少可達5000億元。
本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其實始於2004年,至今可分為4個階段,但首6年的人民幣存款量增長緩慢,長期停留在數百億元水平,其間更試過掉頭回落。直至今年7月新修訂了「清算協議」,存款量才見快速上升。根據金管局的最新數字,截至今年11月底,本港的人民幣存款已逼近2800億元,較6月底超出2倍多。
謝湧海認為,這正好顯示人民幣產品與人民幣存款和結算額,有着密切的互動關係。當產品愈多,個人及企業使用人民幣的意欲增加,人民幣存款和結算額便可進一步攀升,做就更大的人民幣供應量。因此,要是明年有人民幣股票出台,他相信人民幣供應量絕對不成問題。
人幣股票將成境外人幣匯聚平台
港交所(0388)正積極研究發展人民幣股票,料明年可落實。有投資銀行界人士表示,股票市場是對外開放,資金不僅是來自本港的人民幣存款和貿易結算額,還有海外的人民幣資金。要是有了人民幣股票,本港便可成為匯聚境外人民幣資金的平台,這可壯大本港的人民幣資金池規模,亦可加快人民幣的流通量,造就人民幣需求,增加個人及企業使用人民幣的誘因。
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今後10年、20年,牽繫全球金融市場命脈的焦點,本港作為中央欽點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可說是任重道遠。儘管發展人民幣業務,本港定要得到內地政策配合,但不等於香港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坐享國家給予的機遇。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言,本港不能坐着乾等,要「先行把路修好」,例如做好人民幣結算系統和修訂規則等,因為機會永遠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3件事」穩固本港地位
要進一步穩固本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謝湧海認為本港有3件事要做:一是建立人民幣投資平台;二是發展人民幣資本市場;三是為其他亞洲地區提供更多合適的人民幣銀行服務。
他解釋,建立人民幣投資平台,例如人民幣版,應不獨只提供人民幣股票買賣,其他人民幣計價產品合約、保險、外匯黃金等,也可經由該平台交易。與此同時,本港要逐步發展人民幣資本市場,例如發行更多長年期的人民幣債券和利率產品,讓境外人民幣同業拆息及債息曲線成形。
至於第三點,謝湧海認為本港已有空間和條件去做,只是一直做得未夠好。他舉例說:「例如台灣,他們(居民和企業)可以兌換人民幣,但不能開人民幣帳戶,哪兌了人民幣怎麼辦?為什麼我們不邀請他們來港開戶呢?」
推動國際化 留意亞洲市場
他指出,本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除了着眼於本身的發展,也要留意其他亞洲市場的需要,因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就是希望人民幣可以成為國際儲備及結算貨幣。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漫漫,本港未必可以短時間見到人民幣業務開花結果,但如不抓緊機會逐步推進,成果永遠也不會到來。正如10多年前,無人想過國企可以來港上市,要是當日「不能」成了「不為」藉口,本港便不可以成為內地企業的首選集資地,本港集資市場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撰文:姜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