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本周六(1月1日)推行減廢新法,強制大型電器如電視及雪櫃等必須回收拆散,並禁止電器電子廢物進口。每年出口約5萬公噸電子廢物的本地回收業界擔心出口無門,電子垃圾會迫爆新界回收場。地球之友促請政府盡快立法,以「銜接」內地法例,以免新界淪為電子廢物堆填區。
港年出口5萬噸
電子廢物有價,可以再提煉各種貴金屬如金及銅,香港去年回收的6.4萬公噸電子廢物中,約八成出口,餘下1.4萬公噸在本地循環再造;棄置在堆填區的電子廢物約1萬公噸,換言之回收率高達八成以上。環保署曾統計,新界約有90個電子廢物回收場,共佔地約15公頃,較維園略小,共存放1400公噸電子廢物。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回收業界向地球之友反映,該公司最近收購了一批約10公噸的簇新線路板,上面清楚印有某大電腦品牌的名字,他評估該批線路板含銅量約1%,可以轉售圖利,但一些本地出口商拒絕接收,原因是內地即將實施新法例收緊電子廢物入口,因此暫時觀望,暫停回收同類廢料。
該名人士又指出,根據國際公約,內地一向禁止進口電子廢料,但不少珠三角工廠為了逃避生產量超過配額被徵稅,會將不合規格或生產過剩產品運到本港,進行簡單處理程序,然後再運返內地或出口到其他東南亞地區。他擔心內地推行新法例,會令入口及本地生產的電子廢料滯留香港,影響業界生存空間。
業界促盡快立法徵費
有「下游」回收業界表示,由於不懂估價,因此街頭回收店舖一向不收購大批電子零件,但會回收本地生產的電子廢物,按重量收費,小型電子廢物當「爛銅爛鐵」收購,目前市價每公斤約1.5元,微波爐及冷氣機等每件可售得數十元。業界表示擔心內地收緊電子廢物入口,令回收價下降。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副會長劉耀成認為,本港遲遲不推行生產者責任制,新界的回收場缺乏監管,影響環境衛生。他促請政府盡快立法向電器及電子產品徵費,讓回收業界獲得補貼,令電子廢物得以在本地循環再造,不用過分依賴出口,亦不受外地回收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環保署認為,內地早已對出入口電子廢物實施嚴格的限制及規管,而電子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制計劃的規管,主要涉及在內地收集、處理及棄置電子廢物,相信新法例對本地電子廢物出口沒有直接影響。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