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蔬菜統營處每日交易量平均約400公噸,大部分蔬菜均來自內地。以往部分在運送途中變壞,或因質素欠佳而未能出售的菜蔬要運往堆填區棄置,但近年內地供港菜量下降,加上菜統處去年底斥資60萬元購入一部每日最高處理量0.5公噸,屬全港容量最大的廚餘機處理剩菜,或將剩菜轉贈慈善團體,令每日僅餘數百公斤未能出售的蔬菜全數回收,毋須堆填。
今年首11月121噸賣剩菜
蔬菜統營處數字顯示,今年1至11月只有121公噸未能出售蔬菜,平均每日331公斤,是1998年以來最低;未能出售的蔬菜量,亦僅佔同期總交易量14.3萬公噸的0.08%(見下表)。
過去菜統處遭批評浪費大量蔬菜,近年情况已大為改善。數字顯示,1998年全年未能出售的蔬菜高達3969公噸,約等於本港約1日的廚餘量總和,平均每日11公噸;之後數字回落,到05年只有632公噸,跌幅84%;06、07年略為反彈至800公噸以上,到08年再度回落,今年更創下過去10多年來的新低。
菜統處經理黎國仁表示,蔬菜未能出售的原因包括長途運輸處理溫度不當變壞,以及菜農將本身質素較差,俗稱「打更菜」的蔬菜運到本港。記者日前下午到菜統處視察,便見到工人將數十箱沒人問津的「芥蘭頭」(芥蘭根部切走的枝條,難以咀嚼),準備拿到廚餘機處理。
港容量最大 日處理0.5噸
菜統處去年底向日立訂購了一部全港最大容量的廚餘機,每日最高可處理0.5公噸廚餘,該處市場經理區家傑指出,廚餘機只會處理不合規格的菜,例如運送途中變壞,或質素不符慈善團體要求,「近年輸港的蔬菜大部分賣出,餘下的都是一些『打更菜』,偶然發現質素較好的蔬菜會通知慈善機構前來收集」 。
廚餘變營養液做肥料
該廚餘機以細菌將廚餘化成液體,整個過程需時約一日,除了耗電,每日亦要用水約1000公升;區家傑表示會將這些營養液免費送給新界菜農作有機肥料用途,由於廚餘機產生的營養液不多,全數可被菜農吸納。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