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致力調整內外需結構决心已定,拉動居民消費成日前舉行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大議題,明年各項鼓勵消費政策會更加清晰。可以預見,擁有龐大人口的內地市場,將催生新業態的高增長,本港商家亦可未雨綢繆,分一杯羹。
拉動消費政策將延續
國際金融危機來襲,中國出台了一系列臨時政策拉動國內消費,收效不錯,並有望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延續。有商務部官員在會議期間表示,明年將繼續推行包括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拉動消費的政策。商務部長陳德銘更稱,將總結和完善應對危機的刺激消費政策,並在未來幾年內努力構建長期機制。
新興業態亦將成為官方大擴消費的着力點,網絡購物便為其一。據統計,今年前3季度網購交易額近34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全年預計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1倍以上。中國政府希望大力發展網絡消費,商務部明年很可能設立電子商務司,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此外,內地現正推行加油站便利店,方便居民購物,此類便利店銷售額今年可超百億元,增幅在80%以上。
從內地居民消費結構看,消費增長點正從過往普通生活必需品向高價類商品轉移。官方調查顯示,在今年前11個月累計實現的全國商品零售總額中,金銀珠寶類商品店居首位,增長了67%,汽車與石油製品緊隨其後,家居消費排名第三。該中心負責人稱,糧油、食品、飲料、煙酒等生活必需品對商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已低於金銀珠寶、汽車等商品。
要讓普羅居民買得起商品,降低消費成本自是方法之一,然而當前中國商品流通環節成本過高的現象突出,加之通脹預期的因素,推高了商品價格,抑制了消費增長。
高流通成本抑制消費
近兩年來,中國官方已開始安排專項資金,推行「農超對接」工程,縮短了農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的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擴大該項工程的實施範圍,未來5年的目標是經超市銷售的農產品佔中國農產品流通總量的比例能夠倍翻,當前「農超對接」佔比約20%。
社會階層收入差距大、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等因素,令百姓在消費時有後顧之憂,這也使得內地具有高儲蓄、低消費的特點,消費佔GDP比重仍然較低。現在,雖在流通方面已着力改善,能減輕民眾些許負擔,但關鍵在改革分配體制從而縮小收入差距,讓他們放心、放膽消費。
撰文: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