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見過南亞裔社工嗎?
本地社工課程要求學生中英文兼備,缺一不可,多年來無數識講唔識寫中文的南亞裔青年因此而被「打沉」,更莫說是只懂「講少少」的南亞青年。協助少數族裔的融樂會,與職工盟培訓中心合作,舉辦首個專為少數族裔而設的社區工作證書課程,本月中開課,雖不能為少數族裔取得註冊社工資格,最少能裝備他們日後爭取入讀註冊社工課程。
「社會網絡建立及活動策劃單元證書課程」屬僱員再培訓局的新技術提升計劃,是首個專為少數族裔而設的社區服務相關課程,內容包括認識本港社福機構運作、認識反歧視法案、溝通技巧、活動策劃等,亦會教授日常的社工行業術語如「綜援」、「服務對象」等。
在職工盟的培訓中心,有十多名懷着社工夢的青年,他們大部分是社福機構的程序工作員,公餘裝備自己,待願望成真之時大派用場。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說,程序工作員難有升職加薪機會,但當中很多已期望做社工很久,可惜制度的不公平,令他們幾乎失去這機會,縱使他們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入讀本地課程 須報會考中文
王惠芬指出,社工註冊局沒有明文規定,註冊社工需要懂得中文,但規定註冊社工必須在認可機構修讀社工課程,奈何本港的社工課程,在入學資格均列有會考中文科的欄目,然而,很多南亞裔人沒有報考會考中文科。
首名南亞註冊社工 爭取兩年
在香港是否從來沒有南亞裔人取得註冊社工資格?王惠芬說,曾經有一名在印度完成社工學位的青年,來港修讀社工碩士及課程,同時在香港大學兼職任教,其間他多次嘗試註冊不果,最終花了兩年才成功。王惠芬說,現時有兩名南亞裔人修讀社工副學位課程,「這麼多年來就是幾個,還要是逐個個案爭取,不應該是這樣的」。她無奈說:「我想為成班人去爭取,不是一個一個,舉辦課程是希望他們裝備自己,令別人覺得他們是行的。」
明報記者 馮樂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