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2010年之初,我曾作出以下幾個大勢評語﹕
(1)「股市方面,主流意見是上半年上升,下半年下跌,最後升跌則是有較大分歧。這類預測一年升跌時間是很流行的做法,也是我最不感興趣的做法——預測1年是升是跌已不容易,要預測哪一個月升、哪一個月跌更是難上加難。實際上股市不時有升有跌,既有自然的周期因素,也有舊有因素發展的影響,亦有突發的無人事前能預知的新因素,太早有一年走勢的仔細看法反而容易造成成見。普遍看好年初股市的共識使我覺得最有問題。」
結果是主要股市大都全年上升,而且是下半年高於上半年,預測對了。
去年主要股市預測大致正確
(2)「 普遍意見仍是看好新興市場,相對上或絕對上看淡美股。我覺得這個共識是不值得支持的。首先,現在還有哪個不看好新興市場……?美國的新興市場股票互惠基金持續錄得淨流入,美國股票互惠基金則持續錄得淨流出,從此可以見到看好新興市場,看淡美股是大勢,所以新興市場上升並不特別,特別的是美股仍然上升。美股在第4季的表現實際上並不錯,這是很多人忽略的現象。如果第4季的現象在2010年持續的話,不理三七廿一地看好新興市場,相對上或絕對上看淡美股便不是明智之舉。」
結果是標普500指數全年上升12.78%(圖1),而人人愛戴的金磚四國的股市——巴西IBOV指數升1.04%(以美元計升6.04%),俄國MICEX指數升23%(以美元計升21%),中國上證A股指數跌13.9%,印度SENSEX指數升17%(以美元計升22%),預測對了。
(3)「我的愚見是長債孳息率低於3厘很難持久,但高於6厘也不容易維持,現在10年債約3.9厘,如果升破4厘,很易引起一陣恐慌。長債不容易一下子由4厘升至5厘,那應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尤其是息率能否在高水平長期停留更是另一回事。長債孳息率是一個大戰場,很容易有大反覆,但只要長債在3厘至5厘內上落,對其他市場的影響便不會很大。」
結果長債孳息率的高低點是2.33厘至4.0095厘,收3.2935厘,預測對了。
(4)「美元是另一個大戰場,也受很多變數影響。不似2008年時我看好美元,2009年3月起看好澳元那樣簡潔,我對2010年初的外匯走勢以交叉盤為主,換句話說,我對整體美元後向沒有強烈看法,然而,我對美元兌個別貨幣則有個別的看法,主調仍是看好商品貨幣(圖2)。」
結果美匯指數先大升後回軟再上升,全年升1.4%,但澳元全年升19%,紐元全年升11%,加元全年升6%。而長瑞士法郎沽歐元的交叉盤全年升18.95%,預測對了。但我在年初曾看淡日圓(後來改變了看法),結果日圓全年升14.36%,預測錯了。
(5)「商品方面,我看有機會與美元脫鈎,即商品升美元跌/商品跌美元升的相關系數會減弱。商品在近年已成了另類資產類別,吸引了資金流入,這趨勢應會持續下去,所以考慮商品升跌可多從個別商品本身的因素出發,而非籠統地看好或看淡商品;其中銅價以今年高位3.37美元作年結,這是看好經濟者的好消息;在眾多商品中,我會特別留意天然氣。」
新興市場通脹 有過慮之嫌
結果是美匯指數上升1.4%,商品指數上升17.3%,銅全年上升29%,商品美元齊升,預測對了。但天然氣全年下跌35.7%,預測不對了。
就2011年的大勢評語,股市方面,主流意見是看好的,尤其是對美股,反而對新興市場則明顯多了戒心,主要因為擔心新興市場收緊銀根。看新興市場收緊銀根是基於通脹壓力來臨和刺激經濟政策退市,背後其實還有一個陰影,就是新興市場為防止資金湧入使貨幣失控地升值,而採取資本管制。通常我喜歡找尋逆向主題,但這次卻大體上同意主流看法,但我覺得對新興市場通脹壓力和資本管制的憂慮暫時過分了一點,雖然新興市場息口偏低倒是真的。新興市場最大的問題是太受歡迎,升幅很大,試想誰還沒有新興市場比重呢?這不是討論新興市場是否見頂的問題——我說過不喜歡摸頂尋底的,而是值博率和有否更佳選擇的問題。
我的基本思維是不理什麼國家市場,反而界別及個別股票比選國家更重要,所以新興市場股票一樣有牛股。一般而言,每個市場都是牛熊共舞,所以投資重點是長牛股空熊股。我喜歡的界別是金融海嘯的重災區財務股和房屋概念,還喜歡科網股泡沫的重災區——半導體股和光纖股,所以2011年的投資主題是「劫後餘生」。
今年英鎊最弱 澳元續受捧
匯市方面,看美元上升似是主流,但現在瑞士法郎和澳元更是市場的長倉膽,所以說美元強其實主要是因為看歐元弱,留心地看商品貨幣之間也有強弱之別。
外匯走勢已不是金融海嘯期間的一面倒,不是美元全面升或是美元全面跌的情况,我傾向選擇性買賣,以交叉盤為主,而不是純單邊看好或看淡美元;同時,匯市的周期性是要經常留意的事情。歐元的前路已變成一個政治問題,瑞士法郎對歐元是指標交叉盤。日圓靜悄悄的上升,挾淡倉是可能的。英鎊形勢最差,澳元仍會受追捧,其障礙是中國的發展。
信貸市場方面,債券息口向上是大趨勢——問題是幅度,在美國是因為幢憬經濟復蘇多於憂慮政府赤字,重要的是企債差價企穩沒有擴闊;歐洲的情况比較複雜,一方面是邊緣國家的主權信貸問題,另一方面是歐洲貨幣聯盟的結構問題,這不是短期可明朗的事宜,只能密切留意。
李順威
shunwailee@hotmail.com
《每日觀點》見http://www.mpfinance.com/le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