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創立民主黨 撐政改一錘定音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03日 05:59
2011年01月03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991年立法局首次分區直選,以港同盟為首的民主派在18席中取得16席,他們由李柱銘帶隊前往港督府,要求港督衛奕信委任民主派議員進入行政局,分享管治權力,司徒華不贊成這主張,拍照時刻意站在後排,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注意到,單獨約他吃飯,鼓勵他另組政黨,司徒華婉拒了。為了民主運動的團結大局,他沒有像馮檢基那樣自立門戶,並支持李柱銘做民主黨主席。這個決定改寫了香港民主運動的歷史。

被稱為政壇元老的司徒華,從政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見證大時代變遷。由創立民主黨,到參選民間特首,堅拒參加公投支持談判,司徒華每走的一步棋,都牽連着香港的民主發展。人生快將走到盡頭,華叔一錘定音支持民主黨與中央就政改談判,更公開與多年戰友李柱銘罵戰,這一着,亦是他從政生涯上最受爭議的一步。

除平反六四外,爭取普選亦是華叔從政最大的推動力。1986年他領導教協與民間團體舉行「高山大會」,爭取88年推行立法局直選,同時成立「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擔任召集人,力主實現百分百港人治港。

與李柱銘協議分工 主力支聯會

1990年,華叔再與一眾民主派包括李柱銘、何俊仁、李永達等,組成香港民主同盟,94年與匯點合併,成立民主黨,由李柱銘擔任創黨主席。知情人士稱:「當年華叔與李柱銘有協議,兩個人要有分工,華叔揀了做支聯會,李柱銘就做港同盟,後來順理成章做民主黨的首任主席。」

華叔由1985年起出任立法局教育界議員,至91年循地區直選晉身立法局。97回歸,他與泛民議員一起「落車」,杯葛臨時立法會。當年這個決定並非得到所有支持者同意,尤其不少校長都認為不應放棄任何一個在建制內的機會,最後華叔力拒反對聲音,堅持「落車」,並儲好「銀彈」維持辦事處運作,直至翌年才重返議會。

司徒華另一幕令人深刻的場面,是在回歸前夕參選「民間特首」,當年劉慧卿向李柱銘下戰書,一起參加民間特首選舉,看誰取得的簽名較多,但李柱銘拒絕了,民主黨怕下不了台,於是邀請華叔「出山」應戰。後來華叔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而劉慧卿亦收回挑戰,由華叔上演一齣「獨角戲」。

在短短3個多月內,華叔天天落區收集簽名,因為當時他們要求簽名者提供身分證號碼,有市民擔心被秋後算帳,都不敢簽名。幾經努力下,最後華叔收集了逾10萬個簽名,並拿着這個成績,邀請當時4個特首候選人董建華、楊鐵樑、吳光正及李福善會面,最後只得前兩者接納邀約。

主談判惹質疑 「對得起自己」

司徒華直至2004年,才宣布不再參選立法會,自此淡出政壇。不過,華叔的一言一行,仍對民主黨有極大影響力。09年泛民就爭取政改分裂成兩條路線,公民黨社民連提出「五區請辭」,民主黨就主張談判,兩大元老李柱銘及司徒華各自支持一方,兩人更一度隔空罵戰。最後民主黨跟從司徒華主張,透過談判最終與北京達成協議,促成回歸後首次政制改革。

不過,華叔與民主黨的選擇,卻惹來不少支持者質疑,七一遊行之時,華叔更成為部分人的攻擊對象,沿途更有人向他撒溪錢詛咒,但華叔仍堅持遊行。誠如他在自己的文集《欄干拍遍》中說﹕「對得起自己,尚有神靈的話,也對得起神靈。而且,知道那理想信念,必會有後來人去實現的。何必感慨落淚呢?」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