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協的成長,我覺得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教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白手興家,確實好難得,共產黨組織力強,我強過他!」這是華叔2010年在病榻中向記者說的。他最感驕傲的,是教協通過發展教師購物合作社,為教協開拓了充足而穩定的財政來源,可不斷自置物業擴充會務,毋須仰賴政府撥款或商界捐贈,成為全港最大的獨立工會。同樣重要的,是他招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戰友,孜孜耕耘會務,成功阻止左派教師滲透奪權,使教協成為推動香港民主運動發展的堅實力量。
文憑教師失業潮創教協
1970年代初,官立小學大縮班,港英政府為了在官立小學「大瘦身」,發出1650封超額教師解僱信,造成文憑教師失業潮,結果激發2000多名教師上街遊行大罷課,爭取合理待遇,教協便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中冒起。
政府教育人員職工會執行顧問何國鏇憶述,當年教協與官立學校非學位教師職工會(簡稱官非會),同時在1973年成立,是全港兩大教師工會。司徒華上任教協會長初期,人數大約是「官非會」的三四倍,隨着非學位教師也逐漸學位化,教師紛紛轉入教協,教協便逐漸成為全港最大教師工會。
金禧事件 教協發揮影響力
教協進一步展現影響力,還要數1978年的「金禧事件」。當年何文田女校德蘭中學前身的寶血會金禧中學,教師發現校方剋扣工資、濫用教署撥款共25萬元,司徒華遂陪同3名教師往廉署求助,雖不獲受理,但之後師生繼續追究,擾攘逾年後,校長梁潔芬修女被判入獄。
後來接任的金禧校長稱遭學生圍困、辱罵,勒令4名學生停學,一眾師生和家長於是到港督府請願,但同年教署突宣布停辦學校,並解散師生,教協發動萬人大集會,要求政府「先復校,後調查」,最終師生得以復課。司徒華自此成為教育界的領導人物。
1990年接任教協第二任會長的張文光憶述,在教協的日子,華叔一直與他們共同進退。「好像有一年冬天,我們印了好幾百份《教協報》拿去寄給各校,那天我和華叔抬着報紙,經過每個郵筒都已滿溢,唯有向前走,經過華叔家門,我叫華叔回去,不過華叔沒有回家,他堅持共同進退。」這個小故事,正正反映華叔是一個有原則和堅持的人。
教協推動教育政策不斷,80年代與20個教育團體組成「檢討9年免費教育聯席會議」,爭取更優質免費教育;90年代則發動母語教學運動,鼓勵英中轉中中;千禧年代推動小班教學救校抗爭。現時香港的教師團體包括教協、教聯會、教評會、香港教師會等,唯獨教協會員人數超過8萬,是最大的獨立工會。
社運團結教師 港最大工會
張文光強調,教協的定位是為教師處理投訴、提供福利,並提供廉價百貨,由小士多發展成大超市,醫療服務包括視力、聲帶等教師職業病護理,在會員心目中建立了地位。另一邊廂,社會運動也是團結教師、令他們感到有歸屬感的重要一環,張文光說﹕「教協是真心為教師做事。」現時教協每年有逾2億元營業額,令他們得以自給自足。
明報記者 彭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