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司徒華創立教協發揚教育信念,但外界鮮有了解他擔任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31年,如何以身教春風化雨。1979年加入葛校的退休老師楊又好,向本報詳述與司徒華共事13年的教育點滴。她指司徒華在學校提倡開放校政,小學生已可普選學生領袖,又貫徹平等理想,對所有老師說「所有來叩門的學生,葛量洪都會取錄」,向一眾後輩示範如何實踐有教無類。
打破限制 為張文光爭得教席
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1961年創校,原址位於雞寮徙置區,即現時翠屏邨位置,因受塌山泥影響急待重建,校長司徒華決定在78年聖誕節,全校緊急搬遷至順安邨第一座校舍,79年1月於新校上課,並擴校至上、下午校,由24班變為48班。就在這個時候,教師人手緊張,急聘「新人」,楊又好、張文光就在這艱難時期加入學校。
雖然已事隔31年,楊又好回憶當年第一天上班,仍然歷歷在目, 「那天有4個老師,大約早上7時已抵達學校,張文光身穿格仔恤衫牛仔褲,當年華叔為張文光打破限制,令他成為首名大學畢業的小學老師」。
要為張文光打破限制,皆因他擁有中大學位,但當年教育署只准許大學生教中學,不能教小學,司徒華多次與教育署書信來往辯論,最終為張文光爭取到教職。事實上,張文光加入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執教鞭,亦是由華叔一手提攜。
勉張文光有錢才能談理想
「當年(78年中大畢業後)為露宿者、艇戶申請上樓,霸佔了空置的徙置區,在那次社運中認識了司徒華。」張文光說。後來事態惡化,警方包圍了全個徙置區,司徒華前來探營,隔着鐵絲網鼓勵張文光繼續努力,臨走前更把兩包煙遞給他。
張文光那時專注搞社運,生活清苦,住在大埔舊樓天台石屋,華叔引用魯迅小說《傷逝》的話——「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意思是必須要有經濟基礎,才能談理想,最後更邀請他加入葛量洪當教師。
與張文光一起加入學校的楊又好老師,見證過近20多個校長的教學理念,發現華叔與眾不同,「(司徒)校長辦學理念是有教無類,當年在順安邨附近還有其他屋邨,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有好有壞,程度參差,當時鄰近小學要求新生通過面試及筆試才可入學,我記得華叔吩咐老師,所有來叩門的學生,葛量洪都會取錄」。
管理教師團隊是校長一大重要任務,楊又好說司徒華從不罵人,學校沒有明文規定下班時間,亦毋須打卡,只靠教師自律,但曾有一教師經常請病假,華叔細看下發現醫生紙有塗改筆迹,於是打電話給醫生了解,結果醫生直言病人這段時間沒有來求診,華叔便對那教師說﹕「你會主動辭職還是要報警處理?」該教師最終選擇辭職。
辦校政論壇 培育民主心
楊又好說,80年代他們幾名教師為小六生辦了一個「教育營」,學生要在5日4夜的訓練營中,主動策劃活動,結束時由學生互選出領袖,然後回校與小五生舉行校政論壇,類似現時的「特首施政論壇」。學生代表亦會向校長司徒華提出校園改善計劃,例如安裝風扇、飲水機等,是最具體的民主「教與學」,在學生的小小心靈內,播下一顆民主種子。
樸實沒架子 打招呼說工友名
在政壇上的司徒華,總給人嚴肅硬朗的感覺,但原來作為司徒校長,他每日上學都會親切地跟當值的工友打招呼,更能叫出對方名字,讓工友感到獲得重視,連負責教師晚飯的蘭姐,也大讚校長沒架子。楊又好形容,華叔衣著樸實,連皮鞋也是廉價貨,正是以身作則,讓學生學好樸實無華。
收生不足 學校05年被殺
司徒華亦是善於臨場應變的校長,話說80年代某個學校旅行日,偏偏遇上大雨,華叔見學生掃興,於是集齊師生到禮堂聽他說故事,然後在課室「野餐」,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然而可惜的是,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在2005年因小一收生欠兩人,未達開班線,被迫殺校,師生同樂此情不再。
明報記者 彭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