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發展商有意將香港唯一私營公屋─「大坑西新邨」重建,將其打造成「毗鄰九龍塘的豪宅區」。公共房屋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皆因在公屋長大者眾。你有沒有想過,為何香港會出現公屋?
在1953年12月一個晚上,石硤尾發生了一場大火,燒毁3個木屋區共萬間房屋,令1.2萬多個家庭合共5萬多人無家可歸。這場大火使港英政府在1954年推出安置居民的房屋計劃,在石硤尾建成了多棟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這就是香港第一批徙置式公共房屋。
這些大廈單位的面積只有百多呎,環境十分擠迫,而且每戶沒有獨立浴室,租戶每次都要走到每層的公共洗手間解決。另外,單位也沒有廚房設備,要煮食的話,就要使用走廊空間。由於空間不足,就連大廈的天台也開闢為小學和社區中心等設施。
公共房屋已有50多年歷史,這50年來,公屋擔當的角色不斷轉變,由徙置災民的房屋演變成低收入人士的美好居所。不少本地創意工作者也以公屋為題材,如漫畫家楊學德的著作《錦繡藍田》,就繪畫出藍田邨別具一格的特色。
■有片睇:life.mingpao.com/sorealreal.htm
文﹕蘇真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