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正就三個概念圖則進行遴選,其中提出在西邊興建一條跨出大海環形橋的OMA,評估後認為一旦建成西九文化區,尖沙嘴柯士甸道和廣東道將面對嚴重交通擠塞,其中柯士甸道與彌敦道交界的剩餘容量將跌至-4%,代表道路交匯處已飽和,造成的經濟損失或逾50億元。OMA合伙人David Gianotten認為,通過環形橋疏導交通加上進一步擴闊廣東道,可解決交通問題。
David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坊間傳出該環形橋造價需要50億元,只是臆測,而OMA認為以西九管理局216億元的預算,絕對可以應付該大橋開支。「如果不可行,我們怎會還在比賽當中?我們只會被取消資格啦。」
指2031年柯士甸道彌敦道交界飽和
他形容,沒有該大橋的話,西九文化區附近的交通便出問題,因現時廣東道的設計已過時,估計在2031年剩餘容量只得3%,柯士甸道與彌敦道交界更是-4%。若設大橋,讓車輛可由佐敦道經大橋走到柯士甸道西進入西九文化區,則有助紓緩柯士甸道和廣東道的交通,可讓廣東道剩餘容量增至4%,柯士甸道與彌敦道交界亦增至3%。
他又認為,政府應重新設計廣東道,讓筆直由北向南的走線可以不受向左及向右轉車輛影響。
他強調,要想建好西九文化區,便預算會有爭議,提出新的意念可以令政府作出改變。「我們在工作坊見過很多交通方面的專業人士和團體,展示了我們的數字,沒人說我們錯誤。」
理大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表示,如果剩餘容量少於零,則代表道路交匯處已飽和,「好唔掂」,當西九文化區落成後,肯定要有一些道路改善措施,可以是橋,也可以是隧道等。
運輸署決定興建需要
據了解,西九管理局內部亦會考慮這問題,包括作出全面交通評估,但最終要由運輸署決定是否有需要興建該大橋。
問及香港市民對太突出的設計看法是否比較保守,David認為只是港人在考慮將來如何發展時會小心一點,「他們仍在尋找自己的根和身分,以前長時間是英國殖民地,現在已回歸中國,要尋找他們真正的身分」。他又認為,香港需要討論發展的願景,並讓歷史的特色變得顯而易見。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