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華叔第五課之二
教協絕對可以說是本港最成功的獨立工會,並沒有因為它的政治取態而窒礙發展。教協30多年來得以獨立地茁壯成長,華叔認為,經濟獨立是其中一個關鍵。
「教協其中一個成功之道,是經濟獨立,其實任何一個團體都需要這樣。教協於1974年成立後,初期我們只是借用了13個教育團體秘書處位於渡船角文景樓的辦事處,所以不用交租,只聘用了兩名職員,一個負責做會計管數,另一人則負責會員會籍問題,開支量入為出,這樣令教協在成立初期的支出維持在一個低水平。
發展必須有自置物業
「後來儲到錢,1978年就在文景樓自資(24萬元)購入幾百呎的單位作為首個會址,並為會員提供牙科服務和接受投訴,之後一直儲錢,儲夠了錢,又在原有會址附近再購入3個單位(分別於80年、82年及83年,分別以80萬、70萬及62萬購入),即先後購入4個單位。
「到1984年,我們在北角渣華街渣華商業中心,購入首個面積較大的服務中心(花了216萬),到87年尾則買入旺角好望角大廈9樓的會址,至90年代初則(以3200萬)買了現時銅鑼灣的教協會址,至98年再買入好望角大廈的8樓單位。
「一個團體沒有自置物業沒辦法發展,因沒有地方舉行活動,租地方不能解決問題,每個月繳納租金,付了租金是人家的,又隨時會被業主加租,不接納,人家就收樓,所以我決意不論多辛苦,都一定要儲錢自置會址,何况物業會升值,這可令組織的資產有所增加。
買物業原則﹕不急買 須夠大夠方便
「我為教協買資產的原則是,不要急於購買,地點必須交通方便,而且地方要夠大,現在的所有會址都是我去物色的。其實在購入旺角好望角大廈的會址前,我看過很多地方,例如柯士甸道口麥當勞樓上的二三樓單位,但業主其後不肯出讓。
「即使購入旺角的會址,也幾經轉折。最初該幢大廈有一家大人百貨公司,後來大人百貨結業後,公司位於好望角大廈地窖、地下、8樓及9樓的物業,都給了匯豐作抵押。於是我走去找匯豐,提出希望購入其中一層單位,但匯豐堅持要綑綁式購買4層單位,但那時候我們可沒有這麼多資金。
「後來匯豐將4層物業出售予日本一家叫微笑堂的公司,該公司再將單位出租。最後,我們還是成功向這家日本公司以890萬購入好望角大廈的9樓單位,我喜歡9樓是頂層,不用跟其他樓層的使用者爭用升降機。如果當時有錢多好,因為我們在98年再購入該大廈8樓單位時,已經是2500萬元。
「我一直堅持教協要奉行3個定位﹕
1. 作為工會,為教師權益鬥爭;
2. 作為教育團體,必須推動和參與教育改革;
3. 作為民間團體,支持公義,參與民主運動。
「我記得在1987年,我們一班教協領導層走到其中一名理事在錦綉花園的家舉行理事研討營(主要討論教協未來的路向及長遠策略等),我在會上提出教協作為一個工會,要慎防的三大危機﹕
1. 左傾路線或極左路線。右傾還可補救,但極左路線是無可挽救,甚至會令組織一蹶不振。教協奉行不左不右,易為老師接受。
2. 財政危機。注重廉潔問題,團體一旦出現財務問題,會被人攻擊;財政不能入不敷支,否則有可能令團體垮台。
3. 提出教協必須有自己的『重工業』、『輕工業』及『農業』。
「我以一個國家為例,國家要穩定,有這『三業』十分重要。對教協來說,『農業』即是食飯問題,即老師的職業保障,如果我們不能保障老師的職業,便會失去老師的支持。『輕工業』對一個國家來說,是積累資金的重要方法,所以要搞各樣的服務、福利文康等活動,為會員服務之餘亦可賺錢。『重工業』則是參與社會運動,不可只顧自己,如果一個會不參與社會運動,不支持社會公義,不久這個工會便變得寂寂無名,無法爭取社會支持。君不見不少工會在搞罷工活動後,銷聲匿迹。
「我同時向工作人員提出『三戒』﹕
1. 發財行遠一點,不要妄想在教協『搵着數』;
2. 不得販賣『私貨』,如你相信馬列主義,你自己信奉可以,但不得在會內搞;
3. 做個好老師,否則會破壞教協聲譽。」
左派也來學習
「當年我搞教協服務時,曾向其他工會如工聯會、勞聯以及碼頭工會等了解他們的運作情况作參考。例如碼頭工會,他們在會址賣的是珠江橋牌生抽王、罐頭豆豉鯪魚及罐頭沙甸魚等,沒什麼好買,每件貨會員只省得一個幾毫,他們花車錢去會所,但所得的利益那麼小,誰來?
「過了很多年後,也看過其他團體,例如劉迺強的優惠店,在全港有多間分店,竟然內裏賣家俬,怎可以?要多大的地方才可放得下這麼大件的存貨?你要付多少租金才能支持得住?又如工聯會,他們有20多個服務點,分散各處方便會員,但地方不夠大,怎麼做下去?地方夠大,賣得多貨品,才能吸引人來。
鄭耀棠譚耀宗問工會之道
「在80年代中後期,我當了草委,那時教協跟左派的關係尚算不俗,那時候工聯會的鄭耀棠和譚耀宗也來找過我,向我了解辦工會之道。鄭耀棠主要問我怎樣辦教協的牙醫診所,那我便將教協跟合作牙醫簽訂的合約交給他看看作參考。
「至於譚耀宗,他則來請教如何發展會員,當時譚耀宗說,他們踩一波,踩足半年,會員人數增加不到1000,但不消幾個月,幾乎全流失掉。
「我於是問他如何收會費,譚耀宗指他們工會內每10名會員成為一小組,每小組有一名組長,組長每月家訪組內會員一次,並收取會費。我說,死啦,組長怎麼可能做這麼多事,何况現在人家居住得這麼分散,有的住在新界或者天水圍,組長怎有能力收取會費,怪不得新收1000會員,不消幾個月便中途『失散』。
提供服務吸引會員保持聯絡
「我跟他說,教協收的是年費,一年收一次,然而容許會員寄支票繳交,簡單得多。加上教協設立了服務處,會員有需要便來購物,這樣便可經常與會員保持聯繫。我說,一個會員一年不上會所一次,不消幾年,組織便『散』,我說一定要跟會員保持聯繫,但不是次次也是叫他們來開會,而是你提供服務,他們有需要便會來。
「教協最賺錢的業務,其實不是超市內賣的東西,而是賣電器(一般教協只賺3%),雖然賺得少,但電視、冷氣機、雪櫃等電器涉及的金額大,過去會員只要在網上看中一部電器,寫下產品編號便可以到教協落單,價錢又較一般市面便宜。
「試過有一位教師,在市面店舖見到一部冷氣機的售價較教協低,於是在該店落訂購買,到送貨當天,該店說他原先購入的冷氣機沒有貨,着他改購其他牌子,並拒絕退訂。這位教師沒辦法,只好改購另一牌子。誰知這部冷氣機老是出毛病,維修了幾次也不行。教協則提供『追到底』的售後服務,若出售的電器有什麼損壞或問題,我們會為會員向代理商追究到底。
教協賣電器保險最賺錢
「另外賣保險也很賺錢,因為會員買了一年,之後會年年續約,會員來教協買,教協則向有關保險公司收取3%至5%回佣,這樣也為會賺了不少錢。
「之後我們再將服務擴展至配眼鏡、物理治療、中西醫和針灸等,這些全都是針對老師需要的服務,老師們個個頸肩周身痛,眼鏡又配很多,這些都賺得比較多。我經常返教協,遇見不少老師,所以了解他們來幹什麼,需要什麼;其他理事在學校也會了解其他老師的需要。
規定所有理事不能不教書
「教協的銷售福利服務成功之道,主要是了解會員需要,服務處地點適中,交通方便,而且地方夠大,會員上來一次,便可買齊他們需要的東西。套用共產黨的說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了解群眾需要,跟他們有密切聯繫,定出一些方法,針對他們的需要,如果終日不接觸自己的群眾便不行。
「我規定所有理事不能脫產,不能不教書,除了張文光因為做立法會議員而向校方請假,因為這樣才可與教師保持接觸。」
一起對談的教協福利部前主任郭麗英此時補充,教協最初主要賣雞精等物品,但每件貨品只賺取幾角幾仙,銷售發展的轉捩點其實是賣餅卡。她說,例如當年超群餅店一打西餅10元,若大量購買超過200張可有八折優惠,即平均8元一張。那我們便買入大批餅卡,然後8.2元賣給會員。不要小看這微利,過去很多學校都有老師茶點時間,每天都到餅店拿西餅給老師吃,所以學校都會到教協買折扣餅卡。試想,一家學校每日吃一打西餅,這可是大生意呢。又如老師校長家中辦嫁娶,未必人人都需要200打西餅,或許只需要一百幾十張,他們自然又會來教協買。在80年代,他們試過單是賣餅卡的生意額,一天已幾十萬元。
陳洪也說,教師患慢性虛弱的人愈來愈多,中醫着重調理身體,故中醫服務長做長有。
「至90年代,教協銷售各種產品及服務的營業額已超過億元,但從中可賺取的利潤不多(2009年盈利800萬元),但這些服務便為教協會凝聚了數萬名的老師會員。
「銷售服務也要有所配合,教協每個月出版兩份《教協報》,我們會將《教協報》寄到每間學校,每位教師手中也有一份。《教協報》的頭版,通常是刊登有關『重工業』,即有關教育的新聞或社會事件消息,底版則是『輕工業』內容,即服務銷售產品的實用資訊。
「不過,在搞福利問題上,我們也曾嘗敗果。在70年代中期,我們曾想過在新界覓找地方興建『教師邨』,讓老師入住,正如當年華員會興建『華員邨』一樣。於是我曾到灣仔找一名地產商請教,他說起樓最重要是有地,有地便什麼也行。我到新界大埔等看過一些農地,可用來建教師邨,於是我再去找當時在新界理民府工作的鍾逸傑,問他教協能否取得土地興建一個大型教師村,他反譏我是傻瓜,怎麼可能給教協這樣大的『着數』?回想起來,當年這想法真的有點天真,怎麼可能將一幅官地給你教協起屋,結果計劃落空了。」
據1976年9月20日出版的《教協報》記載,教協擬定在大埔半山洲購入30萬平方呎私人土地,以興建一個擁有100座別墅式樓宇的教師新邨,可建600個675呎單位,售價由5.8萬至6.2萬元。邨內有學校、小商店和專用街車。
尾 聲•下 課
眼見教協的議題已說得徹徹底底了,而且院方人員又端上了飯餸,大家都即時感到是時候暫停對談,特別是華叔的面容也有點倦意,記者遂本能地說,「華叔,訪問做得差不多了,日後若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可能要再請教你了」。華叔也連聲說「好好好」,盡顯長者慈愛。記者於是與潘天賜及陳洪,一起跟華叔道別,盼他好好休息。
沒料到,這次道別,竟成為了華叔給我們上的最後一課!如今只能祝願華叔主懷安息,不用再記掛國事、港事,在天上長笑!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