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星教理財》專欄推出以來,訪問的對象多是40歲以上的成功人物。不少會談及「80後」的種種問題,以及建議他們怎樣理財。本期找來兩名只是30出頭、甚至未到30歲的年輕成功人士,談談他們自己的理財心得。原來不外乎都是要好好控制自己的開支,萬事都要由儲蓄做起。
沈旭暉﹕「勿讓社會模造你」
沈旭暉在2009年中在大埔半山購入了一個複式單位,面積連同花園有2000餘呎。根據資料,沈在教育學院任副教授,月薪介乎6萬至10萬元,加上他有擔任私人機構的顧問及自設顧問公司,每月收入合共有10多萬元,令他可以有足夠的首期置業。
買樓非唯一選擇 退一步豁然開朗
但沈旭暉認為,年輕人不應該一味想着要置業。「畢業之後5年就要買樓,我覺得這不是唯一的生活公式。當我住在DC(美國華盛頓)時,有朋友在市郊租一間很大的屋,然後每天駕兩小時車返工,一樣很開心,很多東西都是取捨的問題。……其實香港人大可以到深圳租樓,每天過關返工一樣可以。我住在這裏(指在大埔),再過些少便已經是深圳。」
他說多年前他剛從外國回港生活,也是先在西貢租村屋住。在香港租村屋住很廉宜,面積又大。「我覺得年輕人要有一個清晰的坐標……不要讓社會mould(模造)了你,若果一定要30歲便買到樓,是非常不健康的想法。再陰謀論一點說,若果地產商想你『死慳死抵』幫他們供樓,就更不應該玩這遊戲,其實你願意放低這些想法,生活可以很豁然開朗的。」
自認沒紀律 每日做硬預算
沈旭暉1978年出生,只是30出頭便有能力買豪宅,在香港算是異數。但其實他要求自己在用錢方面有很嚴謹的紀律,否則也未必能儲足首期買樓。
他說在自己的電腦桌面,有兩個Excel表格,一個用來記錄他每天的收入及開支,另一個是記錄他每天將需要完成什麼工作及做了些什麼。「每天我上牀休息之前,都會花幾分鐘,填了這兩個表。」記者問怎麼可以那麼有紀律?他說﹕「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紀律,才要逼自己這樣做。」
收入分6份 投資分散再分散
沈旭暉會把收入分成6份,包括交給投資顧問買基金、給父母代買股票、供養父母、還有供樓開支、捐獻(主要是捐給他擔任發起人的智庫機構Roundtable)、餘下就是儲蓄。「我有限定自己的日常開支,不會超過收入的15%,若果有一個月大使了,超過15%,電腦上便會出現紅字。」可見沈旭暉相當有紀律。
「若果一年下來我發現自己儲起了不少錢,就會有獎勵,就是把多出來的錢用來去旅行。」在剛過去的聖誕假期,他便去了中東阿曼及卡塔爾尋幽探勝。
沈旭暉接受訪問時不斷說自己不是理財專家,亦沒興趣鑽研投資,所以投資基金及股票,寧願假手他人。他的父親以往在港大教書,退休之後,兩老喜歡投資股票,所以沈旭暉也樂於把錢交給父母代他管理。「我只向他們說投資要比較穩陣,以及盡量分散風險。」
他連找投資顧問買基金,也分散一下風險,除了找一家銀行的理財經理之外,亦有找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他說早在畢業之前,已經養成這麼有紀律的習慣。「我相信一個人必須有穩定的收入,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撰文﹕龍彩霞、高志堅
攝影﹕劉焌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