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身是「80後」、今年29歲的瑞信香港認股證及牛熊證銷售主管何啟聰,理財概念是量入為出,每月支出為人工的15%,其餘均會作儲蓄。他曾是少年股神,15歲已投身股海,但奉守不借孖展的原則。在2009年曾想圓置業夢,但因為手上資金不足以付首期,但也不想問家人借,寧願放棄置業機會。
昔日少年股神 今投行窩輪主管
何啟聰在15歲時參加了一個股票投資相關遊戲節目,遊戲以參加者選取股份的成績為贏輸的準則。他當時參加後發現股票投資十分有趣,因而啟發了對股票的興趣,更多留意財經新聞,不時向媽媽提供貼士。當時何母覺得囝囝貼士頗準,於是給了他數萬元作資本投資股份,「當時幫家人買的都是藍籌股,好像匯控(0005)及和黃(0013),贏了錢家人便請食飯,直至18歲我就即刻開了個人股票戶口參與股票買賣,當時成績都不錯,可以支付自己日常生活開支。」何說。
由於現時身為投資銀行員工,投資股份及衍生工具有不少限制,所以他改為投資外幣。近期成績也不俗,好像在0.8美元買入澳元,貼近1算沽出,賺了6位數字金額。
堅持每日搭港鐵上班
在投行,投資股票有限制,他不少同事也會買樓收租或者炒樓。他曾經在2008年想置業,惟當時未夠首期,又不想問家人借,故打消了這個念頭,雖然錯失了過去兩年的樓市升浪,但他認為量力而為更重要,機會可以再捕捉。
他仍有計劃置業,除了自住外,也會考慮買樓收租,因為怕出租物業成為凶宅或遇上不好租客,他打算分散投資,買入幾個中小型單位,萬一發生事故,影響會減至最小。
身邊有不少朋友認為投資銀行收入高,可以享更好的物質生活。但何啟聰認為物質「足夠」便可,初入行時他所穿的西裝只是千多元一套,現在買貴一點,例如6000多元一套,但西裝都是等減價才買。雖然,身邊不少朋友是車主,但何堅持自己住港鐵沿線,沒有駕車返工的需要,繼續搭港鐵上班。
每月支出限在收入15%
雖然他沒有自訂財務報表,但也會限制自己使費,每個月支出約為收入的15%,其餘便會放在外幣儲蓄及基金上,以爭取穩定回報增值。由於,工作忙碌有時忘記找卡數,現時卡數都是自動轉帳找清,為免自己過期找卡數要罰款。
何啟聰當年在「少年股神」爭奪過程中,曾經發表過看好港交所(0388),原因是港交所在撤銷最低佣金協議後,股市交投應會增加。另外,中國加入世貿(WTO)亦會誘發國企紅籌的交投量,以及來港上市集資公司數目持續上升,當時港交所的股價僅為11至12元,上周五已升至184.5元。
他相信技術分析加基本因素,可以訂定投資方向,「單憑技術分析並不足夠,最重要是投資氣氛,若經濟大環境不配合,很多優質公司也沒法體驗價值。然後要分析行業是否有潛力,還是夕陽行業,最後才揀選股份。」他強調,做中長線投資,必須設身處地,了解當前的大方向;如在逆市中投資,則應以短炒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