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剛於去年9月接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的馬道立,昨首次在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中致辭,談法治三大要素。馬道立強調,法庭的真正角色是處理法律問題,而不是解決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他又表示留意到近年愈來愈多訴訟人沒有律師代表,他提醒法庭協助他們時要小心求取平衡,勿反使有律師代表的一方蒙受不利。
余若薇湯家驊:應擴法援範圍解決
資深大律師余若薇指出,法庭面對無律師代表訴訟人時,確實處於兩難局面,既要確保他們獲公平對待,卻要同時保持中立角色,就像球證面對兩隊強弱懸殊隊伍時不可以「幫手落場踢」。余若薇和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均指出,唯一解決辦法就是使法律援助更普遍,擴充法援範圍令更多人符合申請資格。
強調法治三要素 讚民事改革見效
馬官在開始演說時便強調,任內定必維護法治,法治的三大要素包括﹕(1)尊重個人權利和尊嚴的法律;(2)司法獨立及無人可凌駕於法律之上;(3)要恰當而有效率地秉行公義。他主動提到各級法院都有多名法官將屆退休年齡,須落實對外招聘,吸收有經驗和才幹的法律執業人士,以保持司法人員最高的質素(退休法官名單見另稿),他又說,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方向正確已漸見成效。
余若薇指出,馬官對法庭角色的理解與前任終院首席法官李國能的看法大致相同,都強調法律未能解決所有問題,她亦同意法庭不應「做太上皇」。但她補充,當涉及憲政問題,法律跟政治有必然關係,屆時法庭不可能亦不應該逃避,而應依據法律理據裁決,不能屈服於任何政治壓力。
不熟悉法律訴訟人趨增成挑戰
馬官談論秉持公正時,特別提及在法律程序中沒有律師代表的訴訟人,指出愈來愈多不熟悉法例及法律程序的訴訟人訴諸法庭,為司法機構帶來挑戰。馬官稱,他們需要法庭協助,但強調法庭要取得平衡,不應側重以致過度協助他們,反使另一方蒙受不利。馬官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減省不必要法律程序、鼓勵法律界提供義務法律服務,以及當局擴展法律援助範圍等都有助解決這問題,最大問題是公共資源有限。
馬官對近年流行調解等訴訟以外的解決糾紛模式表示鼓勵,並會繼續推動,但亦在記者會中認同大律師公會主席高浩文指出,調解並非對每宗案件或所有當事人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