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欄早前介紹的兗州煤業(1171)表現不俗,近期不斷向高位進發,當時看好該股的原因是其出售的合約煤不多。不過,近期不少同業的銷量也節節上升,就中煤能源(1898)而言,其早前宣布去年11月原煤銷量按年升四成,即反映市場對煤的需求殷切,而且今春煤企與電企商討價格時,也非絕無機會提價,因此筆者認為,短線可視中煤為追落後對象,博其重上「限價令」前的15元水平。
博重上15元水平
中煤早前公布,去年11月原煤銷量按年急升四成,達1088萬噸。首11個月煤炭銷售量達1.08億噸,按年增長24.2%。事實上,中煤近年的擴產進度理想,有利支持銷量進一步提高。新開發礦區投產,帶動產量上升,公司的目標是在2014年,把煤炭年產量增至2億噸,是現水平的1倍。
無疑,近月通脹升溫,中央出手限制物價上漲,對發電用煤推出限價措施,以避免電力企業出現虧損,影響電力供應。不過,煤企與電企即將商討今年的合約煤價,合約價也非沒有上漲的可能,因為在通脹升溫的環境下,中煤等大型煤企與電企商討時,必力爭提價。
限價令下 煤企仍有辦法加價
其實,電企的議價能力相對較低,正如交銀國際早前認為,內地發改委對合約電煤限價,對煤企盈利影響有限,內地煤炭市場向來由賣方主導。還有,煤企對政策上的合約煤限價可以有多種應對方法,包括降低合約煤供應量或質量,增加銷售現貨煤比重及與客戶簽署附加合同等方式減低限價對煤企盈利的影響。
就上述所見,煤企並非無法加價,因此一旦加幅高於預期,料將可成為煤炭股的推動力,而自中央指示煤炭企業不得提高合約煤價後,中煤的股價便開始低迷,即使近期作出反彈,但依然落後大市,所以大有條件繼續追落後。再按綜合預測,該股現價12.64元的今年預測市盈率只為12.4倍,估值吸引,不失為低吸對象。
撰文:陳承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