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近年興起一股飲紅酒風氣,紅酒大賣,當年能預視這一商機的,現今已成為大企業。30年前,中國天津一家國營小酒廠,與著名的法國人頭馬集團結緣,生產了中國第一瓶全汁型葡萄酒,開創中國葡萄酒的歷史新紀元。如今企業已到而立之年,它就是王朝酒業集團有限公司(0828)。
王朝酒業主席白智生在暢談企業30年的發展時,感慨良多,他形容目前是「痛苦着但快樂着」,強調迎接挑戰最刺激,而在其職業生涯中,以王朝在香港上市這5年最精彩。
現在,王朝要擴展版圖,既要產量大,也要品質好,更賦予品牌浪漫的貴族情調,在繼續打拼國際市場的同時,肩負起葡萄酒文化使者的責任,將東西佳釀文化融合。他說,中國消費市場龐大,但在我看來,由於改革開放只發展了僅僅30年,我們的消費市場仍然是不成熟的,是一種追風式的消費。
王朝要做的不是追潮流,我們要處理根源的問題,讓顧客懂得欣賞紅酒,而不是追風。以下是白智生的經驗談。──編者
外國做得好 學習求進步
中國的社會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但僅僅用時間去衡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進步的幅度。中國只用了30年時間,解決了歐洲甚至是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能解決的經濟問題,這些全部濃縮在30年中,過程是非常痛苦的。
我很欣賞一句話,就是痛苦着但快樂着,痛苦是因為我們不斷受到新體制、新思維的衝擊,由不知、所知甚少,到開始逐漸了解,這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痛苦是不斷有新問題出現,快樂是不斷克服舊的干擾並有新的成就及發展。
王朝的管理發展概念,就是葡萄酒崇洋,我就是個非常崇洋的人,但並不媚外。葡萄酒本身就是國際商品,就是洋人做得好,我們就是要向人家學習,魯迅先生也宣揚過拿來主義,人家好為什麼不學呢?另一方面,我不是簡單的拿來,我要通過學習而提高自己的產品。
國營小酒廠 人頭馬看中合營生產
王朝30年一路走來,發展變化也與中國的變革異曲同工,也是痛苦着但快樂着。
在上世紀80年代,坦白說,中國的葡萄酒都是「勾兌」型(註1) ,是低水準的。80年代,法國人頭馬集團想吃第一口螃蟹,於是在中國尋找合資伙伴,其中請來一名香港貿易商人協助。這位商人在天津發現了我們這個附有葡萄園的國營小酒廠,年產1萬瓶,而且此地氣候生產的葡萄很符合法國人頭馬的要求,於是雙方一拍即合,並很快生產了中國第一瓶全汁型葡萄酒,開創中國葡萄酒的歷史新紀元。
生產中國第一瓶全汁型葡萄酒
所有這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完全受益於開放政策,我們當時合營沒有特殊動機。那時連合資法都沒有,我們只直接的叫合營。
當時,人頭馬打算用自己的商標貼在天津生產的葡萄酒產品,在內地銷售。但我們考慮到更長遠的市場目標而沒有同意。於是大家就構想一個新的名字,曾想過以「神州」為名,可是又覺得沒有特色。適逢當年香港正熱播一部電視連續劇《豪門恩怨》(英文名Dynasty)十分受歡迎,直譯過來就是王朝,於是大家靈機一動就用王朝叫響了招牌,一晃就是30年。
(二之一)
註1:
勾兌是葡萄酒生產的工藝過程。應理解為不同類型的葡萄酒之間的混合,包括不同品種、不同產區、不同年份、不同釀造工藝的葡萄酒之間的混合,世界上大部分的葡萄酒都是勾兌生產的。對於工業化生產,勾兌是保持最完美產品質量以及產品一致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