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將至,又怎少得了小朋友的最愛——放滿賀年糖果的全盒?有商場與北京民俗博物館合作,展出由明朝至今30多個全盒和珍品,總價達450萬元,其中更有乾隆御用、價值130萬元的全盒。
「稀世奇珍賀歲全盒展」本月15日至下月17日在將軍澳中心展出珍品,當中有20多件由北京民俗博物館借出,展品主要分為被稱為「百事大吉盒」的「九子盤」、古時大戶人家用來突顯地位、被喻為「皇帝的玩具箱」的「多寶格寗M盒」、造工講究的「捧盒」和「提盒」。除了有明朝至民國的珍貴全盒,亦有60至80年代港式絕版全盒。
其中一項重點珍品乃清乾隆御用的「清代彩漆描金青龍捧聖字紋八角盒」,價值達130萬元,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李彩萍表示這是清宮御用全盒,經專家鑑定,是由清朝大臣製作,用於向乾隆皇帝呈獻食品,盒上有金漆彩繪海水江牙青龍托「聖」字紋,屬典型皇宮御用,盒上下都有編竹絲裝飾,盡顯皇家氣派。
古時不同階層格數有異
全盒古稱為「攢(攢字多音,用於此則音全)盒」,又稱九子盤;「攢」的意思為拼湊、聚合,攢盒就是把不同食物放在盒中,寓意闔家齊整、豐衣足衣。自宋朝民間流行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明朝時民間以攢盒款待拜年親友,過年放全盒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李彩萍指出,古時不同階層人士會放不同食物在全盒,例如宮廷、貴族王府等,會在全盒放蜜餞果子,如經糖蜜漬汁加工的大棗、桂圓、藕片等,平民全盒食物則有瓜子、花生、酥豆等。南方和北方人所放食品亦不同,北方人會放桂圓、荔枝、紅棗等,廣東家庭則愛放煎堆、油角等。
李彩萍指出,全盒多為圓、八角或方形,內格普遍分成3、5和9格,9格乃皇家所用,5格為大臣所用,百姓則用3格。她說,全盒不會用7格,因為「7」是辦喪事的數字。紅A品牌市場部主任梁馨蘭亦展出本港60年代和80年代經典全盒,60至70年代盛行用仿水晶塑膠全盒和中式塑膠全盒,80至90年代則流行用金漆浮雕紅色塑膠轉盤全盒,該公司多年前已停產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