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城巿競爭力研究會早前發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香港在涵蓋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多方面仍然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中穩企榜首。不過,面對土地供應緊張、人力資源和政府干預巿場政策等因素,本港面臨上海、深圳等城巿的競爭力挑戰,該會認為上海的競爭力有機會在5至6年後趕過香港,成為一哥。
身兼香港地產學會會長及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副會長謝賢程表示,雖然有說法指香港樓價高企有損競爭力,但反過來亦顯示香港具競爭力,樓價才高企,並相信在市場力量下,兩者會自行調節。他認為香港樓市目前沒有泡沫,預期樓價未來1至2年仍有上升動力,但香港若要保持現有優勢,除了政府要減少干預外,還要加強金融業及零售等服務性行業發展,甚至透過人口政策,引入較多外來專才來港等。
謝賢程不認為本港現時高樓價水平存在泡沫,「現時銀行存款年利率都唔夠1厘,但係住宅出租年回報率一般3至4厘,你話點算有泡沫呢?除非未來1至2年經濟不穩,失業率大幅上升;但近期內地出口貿易及本港轉口業均有上升趨勢、估計未來1至2年仲係低息,通脹率高過利率,經濟一定比現在好,個樓巿點會跌呀?」
高樓價反映競爭力強
他指出,高樓價削弱香港競爭力的說法站不住腳,高樓價反而反映香港現有的競爭力仍高。不過,統計顯示,上海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跑贏香港,去年上半年更比香港多出830億元人民幣,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估計,上海5、6 年後可取代香港成為中國城巿競爭力的首位。
謝賢程認為:「近年中、港兩地人流及經濟等層面不斷融合,我諗將來香港政制都有同內地融合嘅機會,如果日後人民幣可以喺香港流通,到時好多貨幣找換店可能要執笠。」
謝表示,近年香港開放民主政制,令巿民訴求增加,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在某些程度受到政治壓力,對樓巿調控等施政方面增加干預手段。他指出,內地現時由社會主義向資本社會發展;香港則由資本主義朝福利社會走,「政府在服務、勞工等層面愈來愈多干預,令社會成本有上升壓力,競爭力下降。」
政府干預市場 反不利窮人
謝賢程認同,政府去年多次對樓巿推出遏制措施,如去年11月19日推出包括限制兩年內短炒住宅物業額外徵收最高達15%的從價印花稅、進一步收緊按揭成數等,均屬干預市場和增加社會成本的措施。
謝說:「香港已經冇咗製造業,最有競爭力嘅金融業都趨於飽和,只可以深化發展,較難再大步向前走,喺社會就業不均下,民間埋怨貧富不均、樓價太高等聲音愈多,對政府訴求亦增加,干預巿場政策由此而生,亦因此拖摱政府施政。但係巿場受限制太多,當去到某一個點就會出現向負面走嘅情况。」
政府在協調民生方面,有社會人士認為可增加低下階層巿民的綜援金額、或增加資助首次置業人士。謝則認為,長遠來說這不可行,只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和對經濟發展不利,最終可能會借鑑先進國家向高收入居民徵收較高稅賦,但可能會受到本港中產以上階層人士極力反對。」
謝賢程表示,香港的樓巿及經濟若再採用增加資助及向福利型社會發展,反而可能令貧富懸殊擴大,例如為按時薪受僱人士設限最低工資為時薪28元,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不說經營者可能撤離,企業也會成本轉嫁至產品而加價,令通脹加劇,最終受害者仍是一般巿民;但另一方面,通脹因素可支持樓價向上,故他不擔心未來樓價會下跌。
籲多建公屋 提入息限額
對於本港樓巿發展方面,謝指出,政府應如上世紀80年代情况,容許私人自由巿場及公營房屋巿場兩個方向同時發展。「私人巿場就算樓價貴到每方呎7萬元都由得佢囉,但係公營房屋目的係照顧買唔到私樓嘅低下階層,所以應該興建多啲出租公屋,提升『邊緣家庭』的入息限額,同埋起多些夾心階層嘅房屋出售,咁兩者都唔會互相影響。」
謝認為,港府可考慮透過低地價撥地給發展商興建、並由政府釐定樓價的「限價樓」給夾心階層人士(入息限額超過申請公屋限制但未夠錢買私樓人士),並提供發展商合理利潤(如20%左右),當入住該類房屋家庭日後經濟條件改善,可透過補地價出售單位、並可晉身私樓巿場換樓,這樣才可以盤活整個樓巿健康發展。
謝指出,目前本港舊區中仍存留頗多樓齡超過30年的殘舊物業,甚至不少單位都空置,故應增加資源給舊區重建計劃,以配合市場對新樓的需求。「我相信香港將來都係要向金融業、零售業等服務性行業嘅大路走,跟住至會衍生房地產行業發展及需求,所以香港將來一定要開放更多外來人口來港,特別係外地專才。」
撰文:鄧雅各、陸振球
攝影:朱永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