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產品設計被認為是創意工業的重要一環。然而,港資企業願意投資在這方面的資源,一向甚少,常被設計業界詬病。另一方面,亦有部分企業不理解產品設計師的工作,以為他們只是閉門造車地「畫公仔」。有專家認為,企業和產品設計師兩方面都要加深對先進國家產品設計流程的認識,特別是做好用戶習慣和體驗的研究,將之提高至創新策略的層次。
曾經在美國攻讀「設計創新」課程和工作長達12年之久的高介原創(Kaizor Innovation)總裁安芯儀說:「沒有企業,沒有市場認同,設計師也不能生存。」原來,她父親就是一名傳統的廠家,做事方式也很務實。所以,她認為產品設計師亦要嘗試了解企業家如何思考。
安芯儀指出,企業家不明白產品設計師的收費為何好像律師那樣「海鮮價」。因此,產品設計師應該說明,他們使用了什麼Methodology來設計這批產品,那企業家才能評估到打贏這場仗的機會是高還是低。
「在美國,產品設計有一套非常有系統的流程,並非單純的個人行為。外觀和包裝美觀與否,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洗腎機調查 研用戶特性
安芯儀指出,美國的產品設計流程很強調傳意的工作,要洞察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需求,而且時間普遍較長。舉例說,曾經有一家公司要設計一部洗腎機,它就將醫生、護士、病人、醫院的管理層和清潔女工等,全部都一併視為用戶,細心觀察他們在使用時的習慣和需求,以及醫院的程序等等。
例如,醫生會着重機器的介面是否易用;護士則關心它更換藥水時易不易換錯,其按鈕會否容易弄錯,其車輪又是否易推,出入升降機有無困難等。病人則可能關心機器會否讓他看到血,或者聽到某些聲音,以及有沒有暖氣(因洗腎3小時會令他們覺得冷),有沒有電視、音樂等調劑。醫院管理層則較關心,機器若要更換零件,會否很貴。甚至清潔女工亦會想,這種機器是否容易清潔。透過這樣詳細的觀察,令產品設計更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需求。
影子觀察 激發設計靈感
又好像韓國LG曾經有一部手提電話,以不通話時屏幕可以當作鏡子使用作招徠。這意念其實亦是透過觀察一些手機用戶逛街時的習慣而得來。安芯儀表示,有時一些用戶體驗很微妙,連用戶自己也不大察覺到,不懂得主動表達,必須要靠一些Qualitative Research的方法(如深入的交流)來套取。
若客戶是世界性的大公司,產品需面向全球市場,她們會從美國、歐洲和亞洲各選幾個大城市,每個城市見10至12個人,跟隨他們兩三日(稱之為Shadowing或Field Watching),觀察他們的使用習慣,和他們詳談等等(有些廣告公司也會在個別地區使用這種方法)。
其間她們還會替這些用戶拍下大量照片(例如,他們使用手提電話時,有何周邊配件;他們帶電話出街時,是怎樣掛在腰間等等)。然後,就將這一大批照片拿回公司內研究(如貼在壁佈版上),作為激發靈感(Brainstorming)的材料。
若產品較複雜(如醫療儀器等),團隊中除了有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之外,還要有用戶研究師,後者會專門設計問題,來套取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體驗。但不要說到這麼複雜和大規模,即使只是針對個別市場作簡單和小規模的用戶研究,香港公司也很少做。
撰文: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