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油麻地老舖 抗衡倒模商場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14日 21:59
2011年01月14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談起香港最繁華的街道,不少人會立刻想起彌敦道,然而昔日聚集不少金舖、藥材舖和裙褂店的油麻地上海街,曾因避風塘而十分興旺,但隨着舊區老化而繁華不再。本土文化機構「文化葫蘆」最近獲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約116萬元,去年11月起推出「油麻地舊區再造」的兩年計劃,培訓區內居民出任文物大使,明年開始舉辦百團導賞團,細訴他們的油麻地故事,盼抗衡地產發展和「倒模式」商場入侵。

留住畫框舖 留住兄妹情

創辦於1927年的鏡明畫框,至今已由第三代管理。第三代的「領軍人物」陳漢興,是九兄弟姐妹中的老大,現在與兩弟弟打理店舖。他說,家族早年以百多萬元買下舖位後,曾有人出價過千萬元買舖,但遭他拒絕,「做咗幾廿年,賣咗就無,買唔番兄弟姐妹情」。

家族舖位 千萬元也不賣

鏡明畫框於油麻地立足多年,街坊甫入門已可見「鏡明」這金漆題字招牌。陳漢興表示,店舖數十年仍屹立不倒,全因「做生意老實」。他說,目睹油麻地繁榮不再,坦言「好多地方有價,值得保留」,如玉器市場、廟街、戲院等。

他又指出,一些傳統的技術,如為玻璃植入藥水金字等,除了考手工,亦考寫字,香港已甚少地方有這些製作。

玻璃植金字 考功夫今罕見

陳漢興的母親陳老太,今年已87歲,現時四代同堂,全家共有42人,她周末還會親自下廚,在舖內「筵開」幾桌叙天倫。她說,由於仍有不少工會、社團會送鏡或送畫作為賀禮,故生意還可以。她憶述,以往一個鏡架賣1元多,現在售價要約100元。她說店舖多做熟客生意,有「長情」顧客光顧達30多年,也有伙計為他們打工25年。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