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廿年前,老區慈雲山邨重建,行動不便的長者面臨拆遷,除了要為裝修新居大費周章,搬離熟悉的舊居亦令他們充滿憂慮。身材瘦弱、剛畢業的黃毛丫頭區仲明,機緣巧合加入「慈雲山老人搬遷大行動」,協助長者搬屋、黏地板、裝光管,「大行動」後來變成義工組織「榕光社老人服務團」,當年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三子之母,繼續服務老人家。
掛念逝去嫲嫲欲親近老人家
自慈雲山邨於1990年重建,榕光社便於區內服務獨居長者,經過20年,昨日終於有固定會址,區仲明表現得比長者們更興奮。她說,當年大學畢業,遇上祖母去世,「我很掛念嫲嫲,好想觸摸老人家的手」。機緣巧合下,她被負責為長者搬遷的羅就「收歸旗下」,從此,一班長者就成了她的爺爺嫲嫲。
區仲明記得,當年僅80餘磅的她當上「苦力」,穿梭百多戶長者的新、舊家,充當搬運和裝修工人。曾經有長者擔心不能適應新環境而上吊,她遂兼任社工,陪伴長者適應新環境,「拉住婆婆,教她行十幾步是郵局,再走到那裏是街市」。
為獨居長者安排身後事
除了搬運裝修,榕光社的服務不斷擴展。區說,難忘十多年前第一次為長者認屍「執骨」,「他是很喜歡吃喝玩樂的老人家,一退休卻發現患上末期肝癌」。區仲明陪他做電療和化療,甚至替他申請內地的侄兒到港探望,侄兒到港後,只顧取走錢財,餘下她陪長者走完最後一程。長者去世後,由區仲明負責認屍,「變了樣子縮了水,我不認得,緊捉着同行義工嚎哭,之後又哭了數天」。
2007年,榕光社開展「夕陽之友計劃」,受獨居長者所託,按他們的意願處理身後事。區表示,不少長者不擔心死亡,卻因獨居而感孤單,她和義工便是希望讓他們感到「你還有我」﹗
她說,自己從前是悲觀的人,服務長者不但令她變得開朗,也珍惜生命。「嫲嫲的心願是希望我活得開心、活得有貢獻﹗」區仲明當年結緍,一眾公公婆婆視為「娶孫新抱」,還常常追問曾孫動向。
明報記者 袁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