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民銀行剛公布的《2010年金融統計資料報告》顯示,2010年全年商業銀行的人民幣貸款規模增加了7.9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了年初制訂的新增貸款目標7.5萬億元。其實早在11月底,新增貸款規模已經非常接近全年目標。因此有不少研究者預期,為了達到年初制定的新增貸款目標,人民銀行將從嚴控制12月份的新增貸款規模。然而現實情况卻是,12月份貸款仍然新增了4800億元,同期貨幣供應量的增幅變化也比較溫和。
銀行資金運用超預期的同時,銀行間市場上卻出現了資金短缺的信號,同業拆借利率水平在12月份顯著地上升了。12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達到2.92厘,比上月同期提高了1.16厘;質押式債券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3.12厘,比上月同期提高了1.31厘。
這個變化似乎暗示,人民銀行多次採用的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開始見效,商業銀行的放款能力開始制約新增信貸規模。12月份超預期的資金運用使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降低幅度超過預期,迫使商業銀行須從同業拆借市場取得資金補充放款能力。微觀層面的信號也顯示銀行資金偏緊,為了吸收儲蓄存款,一些地方的商業銀行開始通過向儲戶送禮變相提高存款利率。
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資金緊 商業銀行盈利趨降
首先是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降低。由於在存貸款業務上,商業銀行是充分競爭的,因此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裏,銀行資金成本的上升還不會很快傳遞到銀行的資金運用。這個結果猶如「非對稱加息」,必然導致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息差收窄,從而壓縮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監管機構如果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將在短期內進一步降低。周小川行長最近公開提到利率市場化,認為「利率市場化將在『十二五』(即2011至2015年)取得明顯進展。」果真如此,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息差有望進一步收窄,從而進一步壓縮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金融市場對人民幣存貸款息差收窄其實早有預期,以至於商業銀行的股價已經降低到了很低的水平。
壓通脹 先要減慢經濟增長
其次是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如果監管機構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來維護存貸款利差,那麼企業的經營狀况會因為財務費用上升而惡化。如果商業銀行由於可用資金不足而減少放貸,貸款利率可能上升得更快一些,對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也是一個打擊。中外經濟的歷史經驗表明,對付通脹的緊縮措施總是率先降低經濟增長率,然後才能降低通脹率。
這樣,通脹和增長的矛盾即將暴露無遺。「保增長」容易,「控通脹」也行,但是既「保增長」又「控通脹」在未來幾個季度裏將愈來愈不容易。因此,央行會花多大力氣「控通脹」的問題,已經轉化為另一個問題:中國能夠容忍的最低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
貨幣政策決策者如果不尋求一點大智慧,而只在「保增長」和「控通脹」的關係上尋求平衡,那麼短期經濟政策的空間將愈來愈小,未來的政策選擇將愈走愈少,最後中國經濟不是「滯」就是「脹」,或者既「滯」又「脹」。這是凱恩斯主義無法擺脫的悲劇:無論決策者多麼努力,用短期工具擺脫不了「滯」或者「脹」的命運。
這不是工具的錯。錯在選擇工具的人。凱恩斯主義原本就只能解決短期失衡問題,而中國經濟的失衡不是一個短期問題。因此,用凱恩斯主義開出的「藥方」對治中國經濟的「毛病」,顯然是吃錯了藥、難免不治病。
失衡非短期問題 宜改變增長模式
有一些學者早就看到中國經濟失衡的真正原因不是在短期、而是在基本面。最近,余永定老師在《中國日報》上說:如果不及時改變增長方式,中國經濟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候突然「失速」。吳敬璉老師也在《中國改革》上說,唯有改革能夠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敗在此一舉」。也就是說,現在趕緊拿起改革這個「藥方」試一試,也許還能避免危機。如果放棄這個試一試的機會,中國經濟可能會不戰而敗。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銀行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