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報早前報道干德道豪宅The Icon被業主投訴收樓時單位設備和裝修惡劣如爛貨倉,突顯部分舊區重建項目因地契條款古遠和粗疏,出現銷售零監管漏洞。政府早前成立的立法規管一手樓銷售督導委員會,今日將開會研究新增兩招,包括將新舊地契項目劃一規管,不准在無售樓書下向買家銷售,售樓書內的圖則資料亦會統一格式。
另外,今日會議將研究是否新設一個部門,一手包辦審批、巡查、放蛇及執法。
現時政府對一手樓的監管,僅限於須向地政總署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的一手樓,地政總署為同意書加入附加條件,包括早前政府提出的「九招十二式」等新增限制。不過,一些舊區重建項目,由於地契條款古遠和較簡單(俗稱舊契),並無要求發展商銷售樓花時須獲地政總署批准,使發展商「無王管」。
現時舊區重建項目「無王管」
正研究立法規管一手樓銷售的督導委員會,今日會召開第二次大會,轄下研究物業資訊及示範單位、銷售安排方式和執行機制及罰則的三個小組,將匯報工作進度。
委員民主黨議員李永達和測量師潘永祥均表示,新的立法方案涵蓋所有一手樓銷售,包括預售樓花同意方案下的一手樓、「舊契」發展項目和現樓,規管標準應是一視同仁。測量師學會今日會召開記者會,具體提出規管舊契一手樓的建議,例如銷售時一定要有售樓書等。
採實用面積建議未有共識
李永達又指出,由現時到正式立法尚有一段真空期,但私人重建發展愈來愈多,政府應交代在未有法例下,如何處理這些舊契一手樓銷售手法的問題。他不排除會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跟進。
但據了解,一些比較有爭議的議題,如售樓時只採用實用面積或24小時內公開最新成交紀錄等,由於未有共識,暫未能提上大會討論。
售樓書方面,據了解立法時將列明必須披露的資料及標準,標準和現時售樓書的要求差不多,但會加上計算實用面積時,牆身厚度等資料。委員劉秀成則建議所有售樓書的圖則採取同一比例,讓市民容易看及比較。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