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洪水橋研增私樓比例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19日 05:59
2011年01月19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元朗洪水橋發展計劃擱置多年,為抓緊粵港融合機遇,政府今年第二季會向立法會申請7040萬元,展開為期30個月的規劃和工程研究,若過程順利,最快2019年動工,2024年有首批市民遷入該區。是次規劃,政府初步傾向降低人口及發展密度,以及調低公屋、增加私樓比例,約六四之比,以免重蹈天水圍公屋過分集中的覆轍。

研究30月 最快2019動工

洪水橋現有2.5萬人口,包括19條原居民及6條非原居民村落,規劃署發言人表明,規劃會盡量避免影響原居民,但非原居民村落則可能需要搬遷,至於賠償金額,須再深入研究發展計劃會影響多少人口。

政府早於1990年代末已展開「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費用5570萬元,結論是洪水橋適合規劃為新發展區,但後來預期人口增長放緩,因此擱置計劃;政府其後再斥資1500萬元,進行「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 」研究,重新審視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

換言之,若立法會批准新一輪研究撥款,洪水橋未發展已花了1.4億元。規劃署表示,研究範圍由以往的450公頃增至790公頃,容納人口維持在16萬,密度會較低;該署承認,03年研究建議洪水橋西鐵站地積比為6.5倍,其周圍約5倍,新研究會調低至鐵路上蓋5倍,周圍約3倍,「再遠些是1.5倍」。

三度研究發展共耗1.4億

政府亦計劃把洪水橋打造成低碳環保城市,除在區內加建西鐵站,亦會探討其他環保公共運輸設施行走該區。

洪水橋與深圳蛇口僅一海之隔,深港西部通道香港落腳點正是洪水橋,政府表示,深圳正規劃發展前海作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為抓緊粵港經濟融合機會,政府會研究在洪水橋發展六大產業,如醫療、環保和創新科技。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天水圍北公屋過分集中,區內人口階層過分單一,造成社會問題。他指出,洪水橋本身已有多條村落,近年又有私人屋苑落成,已達一定發展程度,但政府不應再犯新發展區公屋比例太多的失衡規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