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評論﹕面子換金子 中美互有得益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22日 05:59
2011年01月22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胡錦濤的訪美之行終於落幕,如何評價他今次美國之行就成了輿論追逐的焦點。由於資訊來源所限,外人現在很難獲悉中美所有會談與協議的詳情,但從公開的報道來看,似乎中方是施多於受,不但簽下450億美元的大訂單,還對美方公開作出取消創新政策與政府採購優惠掛鈎的承諾,至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胡錦濤訪美期間連創新高,亦被認為是對美低頭的表現。相對來說,美方的承諾多屬含糊抽象,從開放高科技出口,到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無一有明確落實時間表。

美媒不爽奧巴馬「卑躬屈膝」

不過,這是中國人的觀點,美國人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從胡奧記者會上記者提問的義憤填膺、鍥而不捨,可見美國輿論對於奧巴馬對胡錦濤「卑躬屈膝」是何等不爽。胡總此行,也可以說美國是用虛的面子換了中國實在的裏子。不過,美國輿論也許更看重面子,中國人也許更注重實際,因此,才會有這種認知上的落差。

的確,近20年來,中國領導人每次訪美,對美的採購大單似乎都必不可少,內地有形容是交「保護費」,問題是美國「保護」了中國什麼?在今日中美國力對比今非昔比下,還有必要交這個「保護費」嗎?

對這類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但最少1990年代克林頓將人權與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MFN)脫鈎,解決了中美一年一度的貿易戰危機,而美國的高抬貴手,使中國能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也令中國經濟全面融入全球經濟。

減少美國阻撓 善莫大焉

按中國官方的說法,中國近20年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因此,對外就是盡可能減少麻煩和發展的阻力,對美國這個頭號強權,即使沒有有任何助益,只要能減少阻撓,已是善莫大焉,至於再過10年、20年,這種施與受的關係會否有任何變化,不妨拭目以待。

孫嘉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