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近年來不斷升高的人民幣匯率,一起把中國推上了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交椅。 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國,包括日本、東南亞、印度在內的周邊國家卻愈發忐忑不安。公布2010年經濟總量的同時,中國立即向全球老大── 美國送去了450億美元的訂單。
中國GDP超日 拉動亞洲增長
根據上周四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2010年內地GDP增長10.3%,總量達到397,983億元人民幣。按照官方同日公布的外匯牌價,上述經濟規模折合6.04萬億美元。而同期的日本經濟規模約合5.4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已成定局。這也是鴉片戰爭爆發後的170年裏,中國首次成為亞洲經濟冠軍。
今後,中國經濟總量的優勢不但不會消失,還會繼續擴大。內地對今年經濟增速的保守估計仍高達9%。
中國市場的容量隨之擴大,對周邊國家的吸納能力同步增強。2010年日本、印度、韓國、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對華出口增速高達35%到54.1%。其中,中國對日本、韓國的貿易逆差分別高達556.5億美元和696億美元。
金融危機之後,作為多數亞洲國家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成為亞洲經濟最重要的拉動者。但中國仍不敢貿然提出建立亞洲統一市場,在終結日本人提出的「雁行模式」後,日、韓、印以及東盟對華仍疑心重重,再加上美國重返亞洲,2010年中國周邊麻煩仍時有發生,周邊環境進入新一輪震盪期。
統一亞洲市場遙遠 圖遠近平衡
中國-東盟自貿區雖已建成,但距亞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相差甚遠。被寄予厚望的中日韓加東盟的「10+3」方案,被認為是建立亞洲統一市場必要條件。
但「10+3」方案一直受制於東盟的消極立場(擔心被邊緣化),更受制於中日韓之間的相互猜忌。釣魚島撞船、南海紛爭、朝韓對峙等事件的相繼爆發,更令「10+3」方案陷入僵局。
與亞洲鄰居難釋瓜葛之時,中國高層頻繁出訪歐美大國、簽下大額訂單。在胡錦濤訪美期間簽署總額450億美元大單的本月稍早時候,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訪歐洲之時,中國與德國、英國、西班牙三國簽署了200多億美元的商業合同。此前,胡錦濤訪法期間,雙方簽署的經貿交流協議總額同樣高達281億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對周邊國家擁有絕對優勢的隱形戰機J20開始試飛,航空母艦下水的傳聞也日盛一日。莫非中國打算再次撿起秦朝統一天下採用的「遠交近攻」戰略?
撰文: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