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帶領遊行、舉起拳頭、高叫口號的司徒華,大家見得多了。支聯會代主席李卓人多年來在司徒華身邊一起搞社會運動,一點一滴、一字一句,學到的是司徒華這位策略家的組織能力,目睹支聯會如何在司徒華領導下壯大穩固,領略到教協成為全港最大獨立工會的秘訣。
「不動如山」、「疾如風」、「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些說話出於古代將領之口,亦是司徒華經常放在口邊,訓示民運、工運人士的說話。支聯會代主席李卓人形容,華叔可能是香港最後一個以孫子兵法思考的人,他的策略思維,除了影響教協、支聯會和民主黨,對職工盟的啟發也很大。
令工運打游擊變陣地戰
1980年代李卓人參與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搞反對公共事業加價,搞勞工團體聯席會議,華叔都擔當支援角色。當時的工運多是打游擊戰,為了組織工會,劉千石便找來華叔分享成立教協的經驗,讓李卓人見識到這樣一個搞陣地戰的高手。
「他真的是陣地組織的策略家,是組織的能手,他如何搞教協,那段經歷對我們影響很大。他抗爭的策略很考慮群眾的利益,認為抗爭要有勝利的成果給群眾,而見到有最好結果時要有節制。
「他亦一路教我們不要打無把握的仗,要懂得找戰機,要拿最好的成果給群眾,這方面對我影響很大。」
華叔談工潮,亦教授李卓人要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要把陣擺出來,讓資方覺得你有實力,自然可以不戰而勝。
「有成果地收場 好過悲壯地落幕」
這種在發起運動時,要讓支持者感到有甜頭的策略,其實和李卓人作風有點衝突。「有時我去請教他,說有些行動似乎都是會輸,他經常批評我們不懂先評估形勢是有機會的才出戰,覺得我們評估不足夠。但這是我的作風,我和他不同,人家說要打,我沒理由不打,沒理由鋪鋪都贏。」他亦認同,將來要多想如何有成果地收場,好過悲壯地落幕。
有人批評華叔支持政改方案一役轉軚,其實這種先取「收成」的做法,一直是華叔的策略風格,他根本是始終如一,沒有改變。在80年代,華叔的這種做法與李卓人也曾經引起大家唯一一次立場衝突。那時華叔在勞顧會,商討長期服務金安排,當時李卓人爭取辭職員工也可以領取長期服務金,華叔則對被解僱可領取長期服務金後也收貨,認為是階段勝利。李卓人說﹕「我們覺得這個勝利不要也罷,不應該收貨,不滿意他太早去妥協。」
六四被捕 華叔負傷痛奔走
華叔雖然和李卓人沒有太多的私人交往,但李卓人在1989年六四事件中被捕,華叔大為緊張,忍着腰背痛為他四出奔走。當李卓人獲釋回港後,帶點心虛對華叔說自己簽了悔過書,華叔即說,鄧小平也簽了3次悔過書,這說話對李卓人是很大的鼓勵。
華叔不單是支撐支聯會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亦是支聯會內謹守審慎理財的財政司長。原來華叔管數很緊,甚至連李卓人都覺得他太緊。這個做法,現在看來,確讓支聯會能夠長久作戰。
救出民運人士之後,支聯會又幫他們在海外立足,但馬上便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持長久支援這些海外民運人士,但華叔認為要他們財政自立更重要,只肯一次過幫他們成立團體,不會長期資助。
應省則省 不打沒把握的仗
事實上,這麼多年支聯會批出的撥款申請不多,因為華叔看得很緊,李卓人說﹕「有些我覺得好的計劃,又不用花太多錢,但他亦認為不值得做。」
即使是支聯會內部,華叔的看法都是應省則省,所以不會請太多人手,不會設辦事處。李卓人前年提出應搞六四紀念館,華叔曾否決過建議,「他對要長期花錢的東西很憂慮」。
不單管錢嚴,華叔亦很重視廉潔,教協間中會收到不少好處,例如一些旅行社的好處,「對於一個有2億元生意潛力的機會(教協),很多人希望送禮爭生意,華叔講明全部不能取,每個理事都不准拿。」
司徒華認為,要搞民運、工運,最重要是不要打沒有把握的仗,每次行動,都要預先評估形勢,尋找戰機,確保總會有勝利的成果,可以讓支持者分享。還有,要設立組織,打好陣地戰,要以福利去吸納會員,當有量變的時候,才可過渡到質變。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