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昨日公布2012年實施的四年制課程核心課程內容,要求針對英文保底,將英文課學分由3分大增至9分,學生須分開3年,每年分14星期、每周3小時學英語,及「加操」各類英文功課。中大英語課程主任柯安迪表示,即使在公開試成績優異的中學生,於大學使用英語上課仍力有不逮,對此感到「有點震驚」。
中大昨公布四年制新課程規劃,學生日後修讀的總學分,由最少99分增至123分,當中包括39核心課程學分,每一學分代表在一個學期須每周上課約一小時(見表一)。
須分3年修讀英文
中大副校長楊綱凱表示,現時三年制學生,核心課程學分僅23分,在新學制下將至39學分,並會重點加強語文,將中文科由3分變6分,英文更由3分大增至9分。學生須分3年修讀英文課,每年在其中一個學期選讀。
負責新英文課程的柯安迪說,現時學生學習英文只為應付考試,並以死記硬背為主,入大學後卻無法適應大學的英語環境。他說﹕「即使高考生英語成績優異,入讀大學後以英語上課、作口頭報告卻出現困難,英語質量與成績有落差,對此現象感到有點震驚(a bit of shock) 。」
他續稱,新學制下學生只需讀6年中學,比高考生少一年,他擔心學生未必適應大學以英語授課。
中大新推出的英文課,每個為期14周,學生須繳交10份功課,培養學英語的興趣。除原有的學術英語外,學生須學習專業英語,同時課程將不設考試。
按主修編課 華佗作醫科生教材
負責中文課程的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任何志華說,新課程將按學生主修編排,例如醫科生的中文課會以《史記》、《後漢書》記錄古代名醫扁鵲、華佗事迹的文章作教材,提升學生的中文能力。
除增加語文課程學分,中大亦改革通識課程,包括增設「與人文對話」、「與自然對話」兩門必修通識課。前者要求學生研讀柏拉圖、孔子等偉人著作,後者則會安排學生修讀科學家達爾文、牛頓等的著作。
香港中小企聯會主席劉達邦說,現時中學生英語水平遠遜20年前的中學生,特別是會話能力比以往大跌,擔心文憑試畢業生比高考生少讀一年中學,會令他們的英文水平進一步下跌。他認同中大增加英文課的做法,有助提升學生的英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