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卓能主席趙世曾:打壓樓市 政府無錢助窮人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27日 05:59
2011年01月27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地產霸權」是香港社會近期的熱門「潮語」,一眾發展商恍如成為眾矢之的。卓能集團(0131)主席趙世曾接受本報專訪時直言:「政府本身是香港最大的地主,百姓今時今日能夠享受到的福利,以及香港可以維持低稅率,好大程度上是依靠地產發展而來,無論是賣地收入、印花稅和差餉,都是地產界對政府財政收入的貢獻來源。政府要搵到錢,才可以推行各項社會政策。」

趙強調:「政府不應過度干預樓市,沒理由整死自己條財路。不過,政府亦應該慷慨一點,在庫房中撥出更多資源協助弱勢社群,收窄社會上的貧富懸殊。」

香港在80年代能夠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與港府當時實施的「積極不干預」、「低稅率」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趙世曾認為:「香港向來是自由市場,政府不應過度干預市場運作。如果政府打壓樓市出招過重,只會『整死』自己條財路!97年提出的『八萬五』,就係一個好大教訓。去年11月底政府出招打壓樓市,我就覺得過度重手,沒理由人家手頭上多鈔票,但不容許人家買樓。」

八萬五大教訓 辣招太重手

趙強調:「特區政府其實是香港最大的地主,所以一定要靠地產業。」他不諱言:「香港百姓今日能夠享受種種優惠和福利,以及維持低稅率,好大程度上都是由地產發展業界的貢獻,賣地收入、印花稅和差餉,都是從地產業界而來,亦是政府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要令政府『搵到錢』,才能維持到現時的低稅率,才能有足夠資源提供各項社會福利和優惠。相反,如果是一個老是缺錢的政府,社會整體利益勢必受到損害,舉例講,政府會沒有金錢資源來推動醫療、教育政策,以及扶助弱勢社群和老人。」

趙世曾承認,香港社會目前的確存在貧富懸殊現象,「在庫房擁有盈餘的情况下,政府應該慷慨一點,拿多一點財政資源,扶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樓市急升 屬結構性問題

至於遭社會詬病的樓價急升現象,趙認為屬「結構性問題」,「因為香港的貨幣政策與美國掛鈎,但經濟發展就與內地掛鈎,可以講是背道而馳。如果美國再推出QE3(第3輪量化寬鬆政策),即是意味再次大印鈔票,而且會推高通脹率;你(指政府)冇理由一邊大印銀紙,一邊又話不容許物價(包括樓價在內)上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此外,香港人現在講環保,不鍾意政府填海造地,維港不能填,市區土地又已經用到盡,市區新樓供應長期短缺,樓價又點會下跌?所以只會升。」

撰文:林可為

攝影:張智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