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英報告﹕司徒華掌教協 中共難滲透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28日 05:59
2011年01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司徒華的政治生涯,始於港英治下的火紅1970年代。當時他在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任校長,因多宗教師權益事件成為教師領袖,漸漸打響名堂。

本報在倫敦的政府檔案處(Public Records Office),翻查近年解封的機密檔案,包括港英政府上報政治形勢、民情評估、受注意人士動向等「小報告」,從中可窺探司徒華在當時香港政治版圖上的位置,重溫華叔當年如何開拓從政空間,建立實力,以備其後大展拳腳。

1970年代初,六七暴動的陰霾猶在,香港政壇仍是民間左派與港英政府的對立局面,工會則分別由親中與親台兩大勢力把持,司徒華兩者皆非,只是一名小學校長。在70年代多份由本地情報委員會(Local Intelligence Committee)提交外交及殖民部(Foreign and Colonial Office)的每月報告,都以本地左派和內地邊境動向為主,「教育」一項主要描述學生運動。1973年的「香港政黨」機密檔案,也只集中國共兩大陣營及屬下的工會活動。

然而,同期香港社會在港督麥理浩治下,社會民生漸受關注,成為本土政治的新戰場,1971至73年間的文憑教師薪酬事件,激起教師抗爭,催生了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司徒華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並在73年註冊後獲選為首任會長。

教協歸類教育 與政治區分

在殖民地檔案中,「PTU」(教協的英文縮社)最初是在「教育」一項出現,然而仍與政治活動區分開來。在當時港英政府眼中,教協的政治立場屬於中間派,而這又歸因於司徒華。1979年一份「壓力團體報告」便指出,教協是共產黨滲透的目標,但報告認為一日司徒華掌權都不會被滲透。事實上,司徒華生前亦曾表示,教協內曾有來自左派右派以至托派的理事,但他抓緊務實宗旨,並無受意識形態左右,滲透者亦無構成重大破壞。

總結而言,在教協成立之初,出於冷戰思維與六七暴動陰影,港英最大憂慮仍是共產黨。教協與司徒華乘權益議題而起,挾教育專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兼具廣闊社會基礎與建制地位,而不受國際政治力量控制,因而爭得生存和發展空間。明報倫敦特約記者 洪磬

英倫解密二之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